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1942年,奉命埋设60颗地雷用以阻击日军的黄士伟,在勘察地形时,突然萌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他决定将地雷全部埋在路边

点击次数:166 发布日期:2025-10-27 00:55

觉得内容不错的话,给作者一个关注吧!下次更新就能第一时间找到我咯~感谢喜爱,继续努力!

1942年5月28日,浙江兰溪北郊。

日军陆军中将酒井直次,第15师团师团长,正准备登上一个小土包观察地形。

他不知道,脚下那片不起眼的土地里,埋着60颗特意为他准备的“铁西瓜”。

更没人晓得,这个要命的陷阱,出自一个21岁中国工兵军官的、一个不合常理的怪念头。

01

1942年的中国,已经打了快5年,到处都是一片焦土。

就在这年4月18日,美国人干了件大事,杜立特带着16架B-25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结结实实地轰炸了日本东京。

这一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

美军飞机完成任务后,大部分都飞到了中国的浙江、江西一带的机场降落。

日本人脸上挂不住,高层暴跳如雷,立马就策划了一场大规模的报复行动,目标就是彻底摧毁中国东南的这些机场,拔掉这些眼中钉。

这就是浙赣会战的由来。

5月份,日军调集重兵,分头扑向浙江和江西。

其中,由酒井直次中将率领的第15师团,就是进攻浙江的主力之一。

这支部队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一路烧杀抢掠,目标直指兰溪、衢州一线。

02

酒井直次这个人,在日本陆军里头,算得上是一号人物。

他是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毕业的,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不光会打仗,还是个密码专家。

从1937年开始,他就一直在中国战场,从华北打到华中,是个彻头彻尾的“中国通”。

这样一个人,带的兵自然也骄横得很,根本没把当面的中国军队放在眼里。

中国军队这边,接到的是死命令,层层阻击,不惜代价,延缓日军的进攻速度,为主力部队和后方转移争取时间。

兰溪,就成了这么一个关键的阻击点。

守卫这一带的,是川军第21军。

川军的装备不好,是出了名的,但川军的硬气,也是出了名的。

就在这火烧眉毛的当口,一个艰巨的任务,下达到了第21军146师独立工兵第8营。

任务内容:在日军必经的交通线上,设置地雷障碍。

负责执行这个任务的,是营里的少校副营长,黄士伟。

03

黄士伟,1921年出生在重庆荣昌县,家境很普通。

16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他书也不读了,热血一上头就跑去参了军,进了川军的战地服务队。

因为人机灵,表现又好,后来被部队保送到江西的陆军工兵学校去念书。

在学校里,他学的全是硬核技术,怎么安炸药、怎么埋地雷、怎么修桥、怎么挖战壕。

这小伙子天生就对这些东西有感觉,学得特别快,尤其是爆破和布雷技术,在同学里头是拔尖的。

毕业回到部队,仗打了好几场,实战经验也攒下来了。

到1942年,他才21岁,已经是少校副营长,手底下管着一帮工兵弟兄。

别看他年轻,但在战场上,判断力和指挥能力一点不含糊。

这次接到的任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上头拨下来60颗四号甲型地雷,让他带人去兰溪北郊的公路上,给酒井直次的先头部队好好上一课。

这四号甲雷,是个大家伙,铁皮壳子,死沉,一颗就有十来斤,专门炸汽车轮子和马腿的。

04

5月27号的晚上,天公作美,下起了小雨。

这种天气,最适合干点秘密行动。

雨水能冲刷掉痕迹,还能盖住声音。

黄士伟带着一个工兵排的弟兄,扛着地雷,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到了预定的设伏地点。

这里是兰溪城北边的一个三岔路口,是日军从北边过来进城的必经之路。

按照工兵操典,埋设反坦克、反步兵地雷,那是有讲究的。

一般都得埋在路的中央,或者路的两侧硬路肩上,因为这是车辆和马匹最常走的地方。

为了提高命中率,还得算好间距,搞成梅花状或者行列式,形成一个完整的雷区。

黄士伟一开始也是这么计划的,图纸都在脑子里画好了。

05

可到了地方,他趴在湿漉漉的草丛里,用望远镜借着微光反复观察,心里却越来越觉得不对劲。

这几条路,太宽、太平了。

他心里盘算着,日本人打了这么多年仗,工兵也不是吃素的。

大部队开过来之前,肯定得派探雷队跟梳头一样,一寸一寸地过一遍。

这么平整的路面,稍微有点新翻的土,都跟秃子头上的虱子一样明显。

就算有雨水帮忙,也难保不被发现。

要是忙活一晚上,第二天让鬼子把雷都给起出来,那不就白费劲了?

这仗还怎么打?

他放下望远镜,眼神开始在周围逡巡。

就在三岔路口的旁边,有一个小小的山包。

说山包都是抬举它了,其实就是个大土堆,也就比姚明高点儿,上面稀稀拉拉长着些杂草和灌木。

在地图上,这种地形根本不配有姓名。

可黄士伟的目光,就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落在了这个小土包上。

06

一个念头,没有任何预兆地,就这么从他脑子里蹦了出来。

他把自己代入到日军指挥官的角色里去想。

如果我是酒井直次,大军到了这么一个重要的三岔路口,下一步该怎么走?

最稳妥的办法,肯定是先停下来,观察一下地形。

在哪儿观察最好?

平地上看,一览无余,但没有纵深感,旁边的这个小土包,虽然不高,但足以让他看清周围的情况。

是个绝佳的天然观察哨。

所以,酒井直次有极大的可能,会亲自或者派人登上这个土包。

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在他脑子里迅速成型。

他不准备在宽阔的大路上埋雷了。

他要把所有的宝,这60颗地雷,全部押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土包上。

确切地说,是押在通往这个小土包的几条被人踩出来的、模糊不清的小路上。

07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连黄士伟自己都吓了一跳。

这完全是赌博,而且是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豪赌。

赌的就是一个日军中将的个人行为习惯。

这要是赌输了,60颗地雷就等于扔了,延误战机的责任谁也担不起。

他身边的几个老兵,听了他的初步想法,都觉得这事太悬了。

这个想法不合常规,立刻遭到了部下的质疑。

放着大概率的大路不埋,去赌小概率的小路,风险太高。

黄士伟没有立刻反驳。

他蹲在地上,用手指在泥水里画着草图,反复推演。

日军的傲慢,是他计划里很重要的一环。

他们一路顺风顺水,肯定会放松警惕。

工兵把大路探查一遍,宣布安全之后,他们的指挥官心理上就会彻底松懈。

这时候,爬个小土包,在他们看来,就跟饭后散步一样,不会有任何戒备。

想到这,黄士伟站了起来,拍了拍手上的泥。

他告诉手下的弟兄们,就按他说的办,出了问题,他一个人担着。

08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黄士伟下了决心,弟兄们也就不再多嘴,开始干活。

这活儿比在路上埋雷可细致多了。

小路窄,土质也复杂,还得注意不能破坏周围的植被。

黄士伟亲自上手,指挥着弟兄们,在哪儿挖坑,挖多深,都一一交代清楚。

他还特别强调了一点,把地雷的触发引信调得迟钝一些。

他把引爆压力,设定在了65公斤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一个普通的日本兵,就算背着装备,重量也不太可能超过这个数,一个人踩上去,地雷不响。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过滤掉小鱼小虾。

要么是骑着马的军官,连人带马的重量踩上去。

要么,就是几个高级军官凑在一起,一块儿踩上去。

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日军的指挥中枢。

这60颗地雷,被精心布置成了一个连环阵,只要一颗被触发,其他的会在瞬间被接连引爆。

雨夜,成了他们最好的帮手。

雨水冲刷着地面,把所有新翻的泥土痕迹都掩盖得严严实实。

当最后一捧土盖上去,再铺上伪装的草皮,这片死亡陷阱就彻底消失在了夜色里。

干完这一切,天都快亮了。

黄士伟带着队伍,像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撤退了。

他们谁也不知道,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正在这个普通的三岔路口酝酿。

09

1942年5月28日,一大早,雨停了。

太阳还没出来,但天色已经大亮。

日军第15师团的先头部队,像一条灰色的长蛇,准时出现在了公路的尽头。

队伍最前面的,是几个挎着探雷器的日本工兵,正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挪。

他们非常专业,把三条大路来来回回扫了好几遍。

探雷器的耳机里,一片寂静。

一名工兵军曹直起腰,对着后方打出了安全的手势。

这个信号,一层一层地向后传递。

很快,消息就送到了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酒井直次那里。

他听完报告,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看来情报没错,当面的中国军队不堪一击,连布雷这种常规的防御手段都懒得做。

他一挥手,大部队开始继续前进。

队伍很快就开到了三岔路口。

看着眼前的三条路,前锋的指挥官有点犯难,不知道主力该走哪条。

他派人去后面请示酒井直次。

酒井直次骑在马上,本来就因为部队行进速度有点慢而有些不悦,听到前锋的请示,更是觉得他们在浪费时间。

他抬头,一眼就看到了路边的那个小土包。

这个位置太好了,登上去,不仅能看清三条路通向哪里,还能观察到远处兰溪县城的轮廓。

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他对着身边的参谋长和卫兵队长交代了几句,意思是让他们在原地等候,他自己上去看一下。

说完,他一勒马的缰绳。

战马很听话地转了个方向,没有走任何一条大路,而是踏上了那条通往小土包的、满是泥泞的小径。

跟在他身后的,还有他的参谋长和几个贴身卫兵,他们也纷纷催马跟了上去。

在他们看来,这再正常不过了。

师团长身先士卒,亲自勘察地形,这是勇武和敬业的体现。

这条小路,刚刚也被士兵踩过,没有任何异常。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黄士伟设置的引信,等的就是他们这群“重量级”人物。

酒井直次的战马,前蹄刚刚踏上小路松软的土地。

就是那一瞬间。

一声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巨响猛然炸开。

不是一声,而是60颗地雷在瞬间被接连引爆,产生的巨大威力,让整个大地都剧烈地跳动了一下。

爆炸产生的火光和浓烟,形成了一根巨大的黑色烟柱,直冲云霄。

无数的弹片、泥土和碎石,被强大的冲击波裹挟着,向四面八方飞散。

处在爆炸最中心位置的酒井直次和他那匹高大的战马,当场就被掀翻在地。

酒井直次身受重伤。

紧跟在他身后的那几个高级军官和卫兵,也同样没能幸免,当场倒在冲击波中。

整个日军的指挥系统,就在这零点几秒的时间里,被连根拔起。

前面的部队听到巨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以为遭到了炮击。

后面的部队被眼前的景象惊动,陷入了混乱。

整个第15师团的进攻,就这么被硬生生按下了暂停键。

10

一个现任的陆军中将师团长,在战场上被地雷给炸死了,这在日本陆军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这事儿要是传出去,不光影响士气,更是整个日本皇军的耻辱。

所以,日军高层的第一反应,就是封锁消息。

他们对外宣称,酒井直次是在前线督战时,“不幸因病猝死”。

后来又改口,说是“壮烈战死”,但具体怎么死的,死在哪儿,全都含糊其辞。

总之,就是要把这件事给捂住。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别说黄士伟这个具体执行者了,就连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部,都不知道他们取得了这么一个辉煌的战果。

而黄士伟和他的工兵营呢,在完成布雷任务之后,屁股还没坐热,就接到了新的命令,被紧急调往了另一个方向去执行任务。

在那个年代,战争就是这样,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一场战斗连着一场战斗。

没人有功夫去核实一个小小的布雷任务,到底取得了多大战果。

在黄士伟看来,那60颗地雷,只要响了,能拖住日本人半天一天,他的任务就算圆满完成了。

至于炸死了几个鬼子,炸的是军官还是士兵,他没想过,也没条件去想。

11

浙赣会战结束后,黄士伟继续跟着川军部队,在中国的各个战场上和日本人死磕。

他参加了常德会战,也经历了长衡会战,从一个21岁的年轻军官,一直打到了24岁。

1945年,日本人终于投降了。

战争结束了,黄士伟也累了。

他没有选择继续留在军队里,而是脱下了穿了8年的军装,回到了老家成都。

他做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想不到的决定,他要去读书。

他考进了西南合作大学,学的专业和军事没有半点关系——财会。

或许是多年的战争,让他厌倦了打打杀杀,只想过点安稳日子。

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了成都市的一家酿造厂,成了一名会计。

从此,他的生活,就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变成了算盘珠子、账本票据。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核算成本、统计产量,安安静-静,平平淡淡。

周围的同事,没人知道这个看起来有些内向的黄会计,曾经是个玩炸药的高手。

他自己,也把那段岁月,连同那个雨夜和那个小土包,一起打包,藏进了记忆的最深处。

12

时间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走着。

一晃,40多年过去了。

中国早已换了人间,黄士伟也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

他从酿造厂退休了,每天的生活就是看看报纸,养养花,和街坊邻居下下棋。

就在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就会这样平静地过去时,一个消息,打破了他晚年的宁静。

1984年,日本那边出了一套官方的战史丛书,叫《中国派遣军》。

这套书,是日本人自己写的,详细记录了当年侵华战争的许多细节。

在这套书里,关于浙赣会战的部分,清清楚楚地写着:

“昭和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第十五师团长陆军中将酒井直次,于浙江兰溪北方三岔路口,误触地雷阵亡。”

这段白纸黑字的记载,就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在中国史学界引起了注意。

研究人员顺着这条线索,开始疯狂地查阅当年的档案。

他们翻遍了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事档案,最终确认,当天在那个地点执行布雷任务的,有且只有一支部队。

那就是原川军第21军146师独立工兵第8营。

而当时带队指挥的,就是时任少校副营长,黄士伟。

13

于是,一场跨越了40多年的寻访开始了。

研究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听到黄士伟退休后,一直生活在成都。

当他们带着资料,敲开黄士伟家门的时候,开门的老爷子还有点纳闷,不知道这些陌生人找他有什么事。

当研究人员把那些日文的影印资料,和翻译过来的中文,一五一十地摆在他面前时,老爷子沉默了。

他戴上老花镜,凑得很近,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看了很久很久。

他终于抬起头,语气里充满了不敢相信,反复确认,是酒井直次吗?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这位在酿造厂当了一辈子会计的老人,眼眶慢慢红了。

42年了。

他从来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甚至他自己,都快要忘了。

他只知道自己埋了雷,雷响了。

但他从来不知道,自己当年那个甚至有点异想天开的决定,竟然真的换来了一个如此巨大的战果。

这份迟到了42年的战报,让他百感交集。

老爷子的话却很少,很平淡。

他只是说,当时的情况,就是觉得把雷埋在大路上不保险,看着那个小土包觉得日本军官可能会上去,就那么干了。

他没觉得自己是什么英雄,他觉得,那就是一个军人,在那个时候,应该做的一件事。

2014年,这位“地雷英雄”在成都的家中安然离世,享年93岁。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人民政协报》相关报道、《抗战胜利70周年特稿:一仗打下来自己成了英雄浑然不知》等公开新闻资料,并交叉参考了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出版的《中国派遣军》相关记录,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如人物心理活动和部分对话)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