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中越历时九年的老山归属归谁?为何只是一座山也要争夺?

点击次数:74 发布日期:2025-10-25 13:06

中越之间争夺了整整九年的老山,到底归谁所有?不过是一座山,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拼命争抢呢?老山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为何要为它而战?这片中越九年的拉锯之地,曾经经历了哪些变迁,现在又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站在老山的最高点上,眼前就是那座“老山军魂”雕像,矗立在山顶上,微风一吹,四周的树叶就发出沙沙的声音,挺有气势的。

底下的游客手里拿着手机拍照,眼睛尽是绿意,或许很少有人会想到,这片山在几十年前曾经被炮弹轰得满地都是,中越两国就在这里耗了整整九年。

有人会问,不就是说一座山嘛,为啥非得拼个你死我活呢?这山到底现在归谁,今天咱们慢慢聊聊老山这些事儿。

老山这事儿,其实早就藏着不少麻烦的种子了。

在古代,咱们国家和越南之间啊,可不像现在这样划得一清二楚的边界线。

从秦朝设立交趾郡算起,一直到宋朝越南逐渐走向独立,再到明清时期册封安南国王,这一路走来,两边一直靠着“山当屏障、江当界限”的老习惯过日子。

老山在滇东南,那地方以前人挺少,住着好几族的人,算是个“啥都不管”的缓冲地带。那时边界模糊得很,归模糊不清,但两边老百姓各过各的,也没闹出什么大事。

本来我还打算多讲讲古代边界的那些事儿,可后来觉得重点还是放在近代的变迁上面。到了19世纪末,法国人一插手,局势那叫一个翻天覆地呀!

法国占了越南之后,就强迫清朝签订了1885年的《中法新约》以及1887年的《续议界务专条》,用西方那套测绘技术首次划定了中越边界。

老山就这么被分成了“骑线山”,主峰顶被劈成两半,北坡以及1、2、3号高地属于中国,南坡和5、6、7号高地归法属越南,主峰中心线就是边界线。

搞不懂法国人当时在想啥,只看重军事上的优势,谁占了主峰谁就能俯视对方的地盘,完全没考虑到山周围老百姓的生活,那些壮族、苗族人家,以前还能越过山去耕地,可这一划,日子全顿时乱套了。

表面上看还算公平的划分,实际上就像埋了个炸弹,后来引发的中越关系波动就更精彩了。

1950年至1975年那段时间里,咱们对越南挺照顾,帮了不少忙,无论是抗法还是抗美,整个过程里投入了超过200亿美元左右的援助。当时两边还亲密得像“同志加兄弟”,关系好得就跟一家人似的。

到1975年越南统一之后,立马跟苏联签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把中国当成了“头号威胁”,接着就在边境上捣乱,赶走华侨,占据骑线点,动作一个接一个,挺不给力的。

到1979年2月,因为没法子,只得发动了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结果一个月不到,就把谅山、高平这些地方拿下来了。

原本打完就得撤,没想到越南军又反占了老山、法卡山这些重要高地,还在修工事、打炮,边上的村民都没办法留在家里,只能往内地搬。

老山后来的拉锯战,其实就是两边关系彻底闹僵之后不可避免的结果,要知道老山之所以能让双方打了整整9年,得先说它的位置实在太重要了。

主峰高达1422.2米,北面斜得陡,南面则相对平缓,三条山梁向外伸展,不仅能望见中国麻栗坡县城,还能盯着越南的北光县。

这地方谁都清楚,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公路、屯垦点、通信站,都暴露在眼皮底下,稍微抬个炮就能轰过去。

1979年越军占了这地方后,光火炮就摆了150多门,修了300多个碉堡。麻栗坡那边的老百姓白天都不敢出门去种地,晚上听着炮火声,根本睡不好觉。

这座山明显不是一般的山,而是夹在喉咙两头的“天眼”,没人敢让对方掌控着。

1984年4月28日,昆明军区派出14军作为主力,发起了“拔点作战”,连续战斗了18个小时,最终夺回了老山主峰和八里河东山。

越南军也不甘示弱,到了7月12日,凑齐了8个团、1.8万人,准备反攻,可结果还是被打退了。

之后,战争进入了“你攻我守、我攻你守”的阶段。中国方面调动了七大军区的部队,轮番上山,也就是说,实际战斗中的锻炼。那会儿军队正搞改革,合成作战、炮兵雷达这些新装备,在老山战场上试验一番,才知道到底管用不管用。

越南那边情况更糟,整整三分之一的兵力都扯在边境上,本来经济就不怎么样,再加上军费一花,压力更大,难题也跟着多了些。

那几年两边都打得挺辛苦,士兵们难熬,老百姓也不好过,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到了1986年,局势又发生了变化。

越南举办了越共六大,想搞“革新开放”,但军费占比太重,财政快扛不住了。至于中国,到了1986年底,要启动“八五计划”,也得有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给越南的援助也跟着减少了,越南失去了靠山,态度变得更加温和了。

1990年,两边在成都偷偷会面,达成了“先停火,再划界”的协议。

1993年2月10日,中央军委正式宣布老山的作战任务完成,边防部队也开始按正常程序进行巡逻守卫。

老山的战斗能停下来,不仅是双方都不愿意再继续打了,还得归功于那时候国际局势和国内的各种需求正好聚在一起。

老山的最终归属,直到1999年才敲定,那天是在12月30日,《中越陆地边界条约》在北京签了字,之后在2000年7月6日正式生效。

老山划分成了七个部分:中国占了主峰和1、2、3号高地,面积大概4平方公里;4号高地南北各占一半,双方都竖起了界碑;越南则保留了5、6、7号高地,面积大约3平方公里。

原本觉得老山是不是全归中国,后来一看这样划分还挺合适的,中国把主峰拿回来了,也不用担心麻栗坡会被炮火波及;越南呢,也保住了一部分土地,咱国内的讨论也能交待过去。

到了2009年,双方在整个边界线上都竖起界碑,老山的那些争议也算正式在法律上划上了句点。

和平之后,老山这边走的路和那边不一样,但都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这头,主峰因为打仗被降低了2米,除了“老山军魂”雕像之外,还修了麻栗坡烈士陵园,里面安葬了957位烈士。

每逢清明节,成百上千的学生和党员都会来这里接受教育,过去的雷场变成了徒步路径和露营地,周边的民宿、柑橘园还有古树茶都变得挺火了。

每次来到烈士陵园,望着那些年轻的名字,心里总觉得如今的红色旅游不仅仅是怀念苦难和感恩,更是提醒后人,这份和平可是用生命换来的。

越南那边也差不多,5、6号高地还留了些战壕让游客们瞧瞧,山脚下的北光县也开了个边境市场,是挺热闹的。

这边有中国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越南的农产品在交易,2020年以后,天天大概有四百辆货车过关,老山口岸也升级成了双向开放的口岸。

很明显,如今两边的老百姓更喜欢经商,而不是打仗。以前在山上躲炮弹,现在在市场里讨价还价,这样的日子才算是真正安稳。

从安全角度来看,这山是制高点,一旦我占了,你的安全感就会掉了,这属于“我得你失”的事情,两边都不敢轻易让。

谈到面子问题,中国不愿再承受近代被划界、被殖民的羞辱,越南也怕被人说成是“向大国低头”,那些历史的结真的不好解开。

就这个时机而言,那九年刚好撞上苏联逐渐没落、美国和中国关系缓和的阶段,双方都各自盘算着自己的经济利益,打不下去才坐下来好好聊聊。

可不是明智之事,那会儿两边都顶着那么长时间,要是早点沟通,说不定能少损失点人。

现在再看看老山,雕像还站着,市场依旧热闹,游客来来往往,炮弹壳变成了留念的纪念品,战壕也变成了观光的景点。

毫无悬念,老山的历史里最值得铭记的,还得是“和睦两利,争斗两败”这个道理。

一座山变成大家的纽带,不是因为它本身变了,而是双方的人心都明白了,打打闹闹,不如共同过日子,大概也就是老山留给我们的最实在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