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留守山西的北京知青赵永昌:小学文化十五岁下乡,队长帮他娶婆姨

点击次数:104 发布日期:2025-07-29 22:22

老知青赵永昌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只听说他是养父在医院附近的一个厕所里把他抱回的家。因为平白无故捡回一个孩子,准备结婚的女友决绝和他分手,赵永昌的养父打了光棍,他把赵永昌养到十二岁就因病去世了,十二岁的赵永昌成了孤儿,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多亏了街道干部和他二叔(赵永昌养父的弟弟)的关爱和照顾,赵永昌才不至于流落街头。

当时赵永昌和他二叔生活在一个院子里,赵永昌住一间房子,他二叔家一家四口人住一间半房子。他三叔还没结婚,住在单位宿舍里。赵永昌的养父去世后,他二叔原本不想让他辍学,可赵永昌是个懂事的孩子,他二叔家有两个孩子,二婶又没有工作,生活已经够艰难了,他不想再给二叔家增添负担。

辍学后的赵永昌捡过煤核拾过荒,到菜市场捡过菜叶子,还到街道工厂糊过纸盒,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可怜他,都经常给他送好吃的,他二婶也经常喊他过去吃饭,也帮他做饭缝补衣裳。赵永昌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也经常帮着二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捡的煤核多了,就送给他二叔家,也帮着邻居家干一些零杂活。

一晃就到了1968年冬季,赵永昌十五岁了,他三叔早就到了结婚的年龄,只是苦于没有房子。赵永昌也想帮帮他三叔,可他要是把房子让给他三叔,自己去哪住啊?

就在这个档口,街道干部突然找上门来,问赵永昌想不想去山西运城下乡插队当知青。弄明白了什么叫知青,赵永昌苦笑着说:“我小学都没毕业,也不够格呀。”“这个不要紧,只要你愿意去就行。”街道干部笑着开导他。

1968年12月下旬,十五周岁的赵永昌跟随一大批下乡知青乘坐火车离开了北京,是他二婶给他置办的新铺盖,还给他做了一套新棉衣,也是他二叔二婶送他去的火车站。那时赵永昌的身高只有一米五,比同龄人矮半头。

历时一天一夜,满载北京知青的列车停靠在了运城地区一个叫水头的小站,站台上和车站外都是欢迎的群众,锣鼓声响彻云霄。当地政府的干部在水头车站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大家又分乘多辆汽车和马车按照带队干部宣读的分派名单各奔东西。

最终,赵永昌和十名北京知青分派在郭村大队第二生产小队插队落户,二队的张队长抚摸着赵永昌的头问他:“娃娃,你多大呀?你爸妈咋舍得让你这么小的娃娃来插队落户哩?”“队长,我是孤儿,十五岁。”赵永昌小声回答。

之后的日子里,张队长对赵永昌格外关爱,他也常对社员们说:“永昌那娃可怜着哩,咱大伙要多关照娃娃哩。”

农村的生活很苦,生产劳动也很累,赵永昌虽然年纪小,可他从不叫苦叫累,干活也不偷懒耍滑,乡亲们都很喜欢他。

第二年秋后决算的时候,赵永昌分到了二十七块五毛三分钱的红利,他请了一上午的假,跑到公社邮电所给他二叔家寄去了十块钱,他养父去世后,二叔二婶最疼他,这份恩情他记在了心底。在邮电所出来,赵永昌又去了邮电所斜对面的公社供销社,给张队长买了两瓶酒和两盒好烟,张队长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关爱照顾他,他想表达一下心意。

那天吃罢晚饭,赵永昌去给张队长送烟酒,张队长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他泪眼汪汪地说:“娃娃,可不敢这样,你看你脚上的鞋,都张嘴哩,买烟酒的钱就够买一双解放胶鞋哩……”

过了十来天,张队长把赵永昌喊到他家,张婶(张队长的婆姨)拿出一双新布鞋,让赵永昌试一下,看合不合脚。看着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布鞋,赵永昌感动得热泪盈眶。入冬后,张婶又给赵永昌做了一双新棉鞋,穿在脚上很暖和,赵永昌心里很温暖。

1970年冬季,一起插队的知青都回北京探亲过春节,赵永昌心疼来回的车费,他就自愿留下来为大家看家,让他一位要好的朋友给他二叔家捎上了十块钱还有几斤小米。大年三十一大早,张队长就把赵永昌拉到他家,等晚上吃完了年夜饭才让他回到知青点。

春节过后,回北京探亲的知青都回来了,赵永昌的二叔给赵永昌捎来了北京的糕点糖果,还有一身单位发的工作服,衣兜里还有一付手套和一块肥皂。看着二叔二婶捎来的东西,赵永昌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那些北京糕点糖果赵永昌一点都没舍得吃,糕点送给了张队长家,糖果分给了乡亲们。

1973年冬季,地区焦炭厂招工,张队长把二队仅有的一个招工名额给了赵永昌,可工厂负责审核的工作人员嫌他个头矮,体质弱,竟然把他给退了回来。不能进厂当工人就当农民,赵永昌并没有气馁,他也知道自己的身高确实有点矮。

到了1978年秋天,在郭村大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都先后通过招工招干或参加高考离开了郭村,赵永昌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被招工,郭村二队最后就剩下了他一名北京知青。

看看赵永昌已经二十五岁了,早就过了结婚成家的年龄,张队长到处托媒人给他张罗对象。他说他是队长,不能眼看着北京后生打了光棍。

郭村大队第七生产小队有一个叫郭春莲的女子倒是看上了勤劳正直的赵永昌,但她家有个条件,想让赵永昌倒插门做他家的上门女婿。赵永昌没有主意,就让张队长帮他拿主意,张队长说:“娃娃,你就去他们家嘛,到了人家好好劳动就是,春莲那女子长相不赖,勤劳善良还读过书,是个好女子哩。有我在,他家不敢亏待你……”

就这样,在张队长的操办下,赵永昌和郭春莲领取了结婚证,他住到了郭春莲家,张队长是以亲家的身份和郭春莲的父母见的面,张婶还给赵永昌做了全新的铺盖。赵永昌的二叔也给赵永昌寄来了棉被和布票还有一条时尚的红围巾。

婚后的第二年,郭春莲生下了一对双胞胎,两个可爱的女娃娃。赵永昌的婆姨生了娃娃,张婶送去了十斤小米,十斤白面,还有一百个鸡蛋和娃娃铺的被褥。在赵永昌心中,张队长和张婶就是他的父母,比父母还亲。等两个娃娃会说话的时候,看到张婶就叫奶奶,看到张队长就喊爷,两个娃娃跟张队长和张婶特别亲。

1982年冬季,赵永昌享受了知青待遇,他被招工到洗煤厂工作,转成了非农业户口,吃上了国库粮,月月都能开工资了。到了1986年秋天,郭春莲也享受了知青家属待遇,招工到公路养护站做了一名公路养护工人,工作虽然很累,郭春莲却很满足,她说她也是吃国库粮的工人了,两个娃娃都转了非农户口。

赵永昌的两个娃娃长大后,一个考上了卫生学校,毕业后在县医院当了护士。一个娃娃考上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在运城的一所高中担任语文教师,后来调到教委工作。

2003年初夏,赵永昌接到了他二叔打来的电话,让他回北京一趟。赵永昌赶紧请了假,第一时间赶回了北京,原来他家的房子要拆迁,他二叔让他回来,就是拆迁的事,毕竟赵永昌是在四合院里长大的,也算他们赵家的后代,那两间半房子理应也有他的份。起初赵永昌的三叔三婶坚决不承认赵永昌是赵家的后代,他们说父母留下的房产跟赵永昌无关。

赵永昌的二叔拿出原来的老户口薄,对他三弟说:“永昌是大哥收养的孩子,没下乡之前他的户口就在咱家的户口簿上,清清楚楚写着他是大哥的长子。大哥没了,咱不能让孩子寒心,不能做昧良心的事情……”

在赵永昌二叔的坚持下,赵永昌得到了应有的份额。因为这事,赵永昌的二叔和三叔闹掰了。得到拆迁款后,赵永昌给了他二叔两万,给了他三叔一万,到坟上给他养父烧了纸钱,一个人默默地回到了山西。

2012年冬季,张队长去世了,赵永昌披麻戴孝给老队长守灵,还对张婶说:“婶子,我一辈子都感激老队长,以后您就是我亲娘,我给您养老送宗。”赵永昌说到做到,他尽到了一个儿子的孝心,把张婶当成了自己的亲娘,孝敬到百年。

当下,赵永昌和他婆姨还生活在郭村,他的岳母还健在,他说岳母不想进城生活,他夫妻俩就在村子里好好陪伴孝敬老人,等老岳母百年之后,他们再进城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赵师傅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有生之年再回一趟北京,给他养父和二叔二婶去上坟,自从他二叔二婶去世后,他已经八年没回北京了。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赵师傅真情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