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减持要满足条件,需创造等额利润,吴晓求提出建议
交易大厅的空气总是有点潮湿。
也许是中央空调的锅炉房太老了,也许是A股的行情让人汗毛倒竖。
九月初的某天,老王盯着同花顺的K线,手里攥着一只没拆封的速溶咖啡,左边是他20年的炒股老搭档——一瓶速效救心丸。
就在那天,屏幕一闪,弹出一条公告:“重要股东拟减持不超过2.99%股份。”弹幕区瞬间炸锅,表情包飞舞。
老王低声嘟囔:“又来了,还没来得及跑,庄家比我还着急。”
如果你是老王,这一刻会想什么?
是跟着抛?
是再等等看?
还是安慰自己“好公司不怕减持”?
人在市场,永远是局中人。
只是,谁才是庄家,谁是韭菜,结局总归是后验的。
说回局面。
A股大股东减持潮,最近闹得鸡飞狗跳。
2025年7月初至9月12日,净减持金额达662.23亿元,相关公告500多份。
乍听像某种流行病报告,传染性极强。
更有意思的是,凡是股价刚刚翻倍的“热门股”,大股东们就像闻到蜂蜜的熊,蜂拥而上,轮流减持。
国光连锁、聚赛龙、同花顺,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减持如同季节性流感,不来一波都不正常。
表面看,大股东减持的理由千篇一律——“释放流动性”、“个人资金需求”。
听起来冠冕堂皇,像是公司发展史上不可缺的一页。
但每次公告后,第二天的股价,总是用脚投票:“你要走?那我先跑。”比如同花顺董事长刚披露减持,股价瞬间逆势下挫近5%。
散户投资者们像被拉进了过山车:“我买的是价值投资,怎么成了接力投机?”
如果把大股东减持当作一场精心策划的魔术,散户在台下欣赏,结果最后是口袋被翻了个底朝天。
吴晓求教授给出了他的解法:“减持必须和利润挂钩,起码1:1。赚一份才许减持一份。”听起来像极了老会计的分红准则:先做账,后分钱。
这套路的背后,是对“财富与责任”失衡的警觉。
笔者认同,市场不是慈善,资本逐利天经地义。
但当大股东可以随意减持、短期高位套现时,谁还敢安心做长线投资?
按这个逻辑,A股成了“快进快出”的赌场,而不是企业融资、价值创造的平台。
金融强国的根基,怎能搭在流沙上?
我们来剖开这件事的逻辑链条。
首先,大股东减持本无原罪。
理论上,所有股份都应该可以自由流通。
问题出在,中国股市不成熟,信息不对称严重,市场情绪波动大。
大股东的一次减持,比董事长的一次咳嗽都能引发连锁反应——股价应声下跌、投资者信心流失、资金外逃。
长此以往,市场成了“心理战场”,谁的胆子大,谁跑得快,谁就能活下来。
其次,为什么要用利润挂钩减持?
其实,这是一种“用结果约束过程”的制度设计。
试想,如果大股东每减持一元,必须先为企业带来一元利润,他就得琢磨如何做实业、搞创新、提升业绩,而不是只盯着“市值管理”这块蛋糕。
这和银行放贷要看还款能力如出一辙——没本事还钱,别想多借。
但问题来了,利润怎么认定?
谁来核查?
中小企业会不会因此被卡脖子?
在中国,企业利润表向来是“魔幻写作”。
“增收不增利”、“利润突增”——财报一出,真假难辨。
要是把减持资格和利润死死锚定,很可能催生另一场“业绩造假大赛”。
到时候,审计师都得加工资,夜班费也要双倍计算。
再说,减持不是洪水猛兽。
有的股东就是真心缺钱,孩子要出国,老婆要买房,二奶要买包……这些刚性需求,你让人家怎么活?
如果一刀切,企业家们也许会学会绕路,比如“协议转让”、“结构化产品”,花样百出,监管部门追都追不赢。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韭菜心理学”。
每到大股东套现,社交平台上总有人喊:“公司都不要自己的股票了,赶紧跑!”其实,有时候大股东减持未必是坏事。
如果他用减持的钱再投到主业、加大研发、走国际化,这钱花得也值。
但遗憾的是,现实中大多数只是“落袋为安”,创业板故事讲到一半,主角就撤了,剩下一地鸡毛,散户们收拾残局。
我在金融圈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看过不少“割韭菜”的戏码。
每次监管升级,市场总能玩出新花样。
一边是“严刑峻法”,一边是“聪明资金”的层出不穷。
久而久之,大家都练出了“政策解读”这门手艺——新规一出,先琢磨的是如何钻空子,而不是规避风险。
这或许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成人礼”:规则与博弈,永远在兜兜转转。
偶尔我也自嘲:金融分析师就像小区保安,巡逻每一盏亮着的路灯,却为业主的“临时起意”束手无策。
制度再完善,总有人想走后门。
这不是中国独有,全球如此。
毕竟,贪婪和恐惧是天生的,规则只是给人们一个“体面犯错”的机会。
聊到这里,难免要反思一个终极问题:资本市场的信任感,到底建立在什么之上?
是监管的铁腕?
是大股东的自律?
还是散户们短暂的健忘?
吴晓求教授的“1:1减持新政”未必能一劳永逸,但它提出了一个底线——企业的股东,只有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才能合理享有财富的“变现权”。
能不能实现?
未必。
值得尝试吗?
当然。
制度不是万能钥匙,但可以是一把“防君子不防小人”的门闩。
很难想象,一个连大股东都急着离场的市场,会让普通人心甘情愿地长期持有。
而一个把“价值创造—合理减持”锚定为底线的市场,或许能多几分稳定、少几分疯狂。
最后,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如果你是老王,碰到大股东减持,你会跑吗?
你会等吗?
还是相信公司的长期价值?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标准答案。
A股的故事,每个主角都要自己写结局。
而市场的底色,终究是亿万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你会怎么选?
热点资讯
- 《夏天只是一天》定档5月14日 “隐秘”之后李梦张颂文再合体
- 38年恩怨再燃!东亚杯国足与香港队爆发激烈恶性冲突
- 刘氏兄弟足球路为何越走越邪门
- 孤勇者还是真性情?高志凯有多敢讲!
- 小孩医保卡丢失不用慌!2025全国补办指南:步骤、政策全解析
- WTT大满贯赛: 单打签位公布! 国乒首轮2场内战, 中日名
- 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实操课程与咨询
- 指纹破译快人一步!三角洲行动指纹破译机制攻略
- 1/4决赛时间敲定!中国遇强敌!对手2核心重伤,郭士强遇三难
- 特朗普关税炸弹:芯片进口税率或飙至300%,中国半导体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