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聂荣臻深夜召见秘书,一句话震动国防部第五院,钱学森的命运就此改变

点击次数:106 发布日期:2025-10-24 19:36

01

1955年10月的一个深夜,北京西郊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大楼依然灯火通明。

聂荣臻元帅站在三楼办公室的窗前,目光穿过浓重的夜色,紧紧锁定在楼下那辆缓缓驶离的蓝色轿车上。车灯划破黑暗,在潮湿的路面上拖出两道明亮的光柱,像两把利剑刺向远方。他的眉头越皱越紧,原本挂在脸上的笑容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凝重。

“范济生!”聂荣臻的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突然响起,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肃。

秘书范济生正在整理会议记录,听到召唤立即快步走了过来。他跟随聂帅多年,深知这位开国元帅的性格——平日里温和谦逊,但一旦露出这种表情,必定是出了大事。

“聂总,您找我?”范济生小心翼翼地问道。

聂荣臻转过身来,目光如炬:“刚才送钱学森离开的那辆车,是他的专车?”

“是的,聂总。”范济生回答得很谨慎,只说了一个字。他察觉到了聂帅语气中的不满,但一时还摸不清问题出在哪里。

聂荣臻的脸色更加严峻了,他走到办公桌前,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微微前倾:“马上换掉!今晚就办!”

这个命令来得如此突然,如此坚决,让范济生愣在了原地。那可是总后勤部专门调配的高级轿车,全北京只有两辆,连许多中央领导都没有这种待遇。为什么聂帅看了一眼就要换掉?

聂荣臻看出了秘书的困惑,但他没有立即解释,而是拿起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直接拨通了一个号码:“我是聂荣臻,请转总理办公室。”

电话那头传来周恩来略带疲惫的声音:“荣臻同志,这么晚了,有急事?”

“总理,关于钱学森的安全问题,我有个紧急建议需要向您汇报……”

02

时间倒回到三个小时前。

下午四点,第五研究院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一场决定中国导弹事业命运的秘密会议正在进行。参会的只有七个人,但每一个都是分量极重的人物: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钱学森坐在他的右手边,左手边是副院长王诤,其余四人都是刚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导弹专家。

会议桌上摊开着一份从莫斯科带回来的绝密文件——苏制P-2导弹的部分技术资料。这份资料来之不易,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与赫鲁晓夫谈判,用大量农产品和稀有金属换来的。但即便如此,苏联人依然留了一手,核心的制导系统和发动机关键参数都被刻意隐去了。

“这些资料虽然不完整,但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无价之宝。”聂荣臻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造出自己的导弹?”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在座的专家们都明白这个问题的分量——新中国一穷二白,既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想要在短时间内研制出导弹,简直是天方夜谭。

就在这时,钱学森缓缓站了起来。他今年刚好44岁,正值壮年,但两鬓已经有了些许白发——那是在美国软禁五年留下的印记。他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各位同志,我在美国参与过导弹研究,虽然具体参数我不能透露,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导弹并不神秘,它就是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和控制论的综合运用。”

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画图:“P-2导弹的射程是600公里,我们可以通过改进推进剂配方,优化弹道轨迹,把射程提高到1000公里以上。制导系统虽然复杂,但原理并不难,关键是精度控制……”

钱学森讲了整整两个小时,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细节,把导弹研制的整个流程剖析得清清楚楚。在座的专家们听得如痴如醉,原本模糊的概念在他的讲解下变得清晰起来,原本遥不可及的目标似乎也变得触手可及。

但就在会议即将结束时,王诤突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钱副院长,您的方案在理论上确实可行,但您考虑过政治风险吗?万一失败了,上面追究起来,谁来承担责任?”

这个问题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刚刚燃起的热情。确实,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任何重大失败都可能被无限放大,甚至上升到路线斗争的高度。更何况钱学森刚从美国回来不久,身份本就敏感,一旦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沉默,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就在这时,聂荣臻突然开口了,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技术问题,全部由钱学森同志负责。政治责任,我来承担。”

他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看着钱学森:“小钱,你放手去干。导弹什么时候能发射,你说了算,给我打个报告就行。记住,我们要的不是苏联的复制品,而是中国人自己的导弹!”

会议结束后,钱学森准备离开。聂荣臻突然说:“小钱,我送送你。”

这个举动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聂荣臻可是开国元帅,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亲自送一个副院长,这种礼遇极其罕见。

两人并肩走出会议室,沿着走廊慢慢前行。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在地面上投下两个长长的身影。

“小钱,你知道吗?”聂荣臻突然开口,“我年轻的时候在法国勤工俭学,在雷诺汽车厂当过工人。那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时候中国也能造出自己的汽车、飞机,乃至更先进的武器。”

他停下脚步,转身看着钱学森:“现在,这个梦想就寄托在你们这一代科学家身上了。我知道你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仅是技术上的,还有政治上的。但请你相信,只要我聂荣臻还在这个位置上一天,就没有人能够动你一根毫毛。”

钱学森的眼眶有些湿润。他在美国受尽屈辱,好不容易回到祖国,本以为还要经历漫长的审查和考验,没想到却得到了如此的信任和支持。

“聂帅,我……”钱学森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什么都不用说。”聂荣臻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祖国需要你,人民需要你。”

他们走到大楼门口,那辆蓝色轿车已经等在那里。司机见状,连忙下车开门。钱学森正要上车,聂荣臻突然问道:“这车是总后专门给你配的?”

“是的,他们说要保证我的出行安全。”

聂荣臻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目送钱学森上车离开。但当车子消失在夜色中后,他的表情突然变了。

03

“范秘书,你知道问题在哪里吗?”回到办公室后,聂荣臻问道。

范济生摇摇头,他确实想不出那辆高级轿车有什么不妥。

聂荣臻走到墙边的中国地图前,手指着台湾的方向:“蒋介石的特务还在大陆活动,美国中央情报局也派了大量间谍潜入。钱学森是他们的头号目标,你给他配这么显眼的车,不是明摆着告诉敌人,这就是钱学森吗?”

范济生这才恍然大悟,冷汗瞬间浸透了后背。确实,那辆蓝色轿车在北京城里太扎眼了,很容易成为敌特分子的攻击目标。

“我马上去办!”范济生转身就要离开。

“等等。”聂荣臻叫住他,“不光是换车的问题。从明天开始,给钱学森配备便衣警卫,24小时保护。另外,他的食品必须经过化验,防止投毒。还有,他去外地出差,绝对不能坐飞机,除非我特批。”

范济生一一记下,但心中不免有些疑惑:这样的保护规格,即使是中央领导也不一定能享受到,给钱学森是不是太特殊了?

聂荣臻看出了他的想法:“你要明白,钱学森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说过,钱学森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他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他掌握着美国最先进的导弹技术,这些技术对我们突破西方封锁至关重要。”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我得到可靠情报,美国中央情报局已经制定了暗杀钱学森的计划,代号‘折翼行动’。他们认为,与其让钱学森为中国服务,不如让他永远闭嘴。另外,台湾方面也派出了他们最精锐的特工,准备在适当的时机下手。”

范济生听得心惊肉跳:“这么严重?那我们是不是应该限制钱学森的活动,让他待在安全的地方?”

“不行。”聂荣臻摇头,“钱学森需要到各地考察,需要到生产一线解决问题,把他关起来等于废了他的武功。我们要做的,是在保证他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给他最周密的保护。”

就在这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范济生接起电话,脸色瞬间变得苍白:“聂帅,出事了!”

04

“在哪里?伤亡如何?”聂荣臻的声音依然平静,但范济生看到他的手已经紧紧握成了拳头。

“酒仙桥,第二机械工业部的招待所。”范济生的声音在颤抖,“七名技术人员食物中毒,其中三人情况危急。初步判断,是有人在食堂的馒头里下了毒。”

聂荣臻猛地站起身来:“那批人里有钱学森的人吗?”

“没有,但他们原定明天要去那里开会。”

聂荣臻长出了一口气,但随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这是警告,也是试探。敌人在告诉我们,他们有能力下手,随时可以动手。”

他立即抓起红色电话:“接公安部罗部长……老罗,酒仙桥的事你知道了吧?对,要彻查,但不要声张。另外,请你派最精干的力量,加强对重点科学家的保护,尤其是钱学森……”

挂上电话后,聂荣臻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快步走到保险柜前,取出一份绝密文件。

那是一份刚刚从苏联发来的情报,内容让人不寒而栗:苏联克格勃截获了一份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密电,美方准备在中国研制第一枚导弹期间采取行动,目标直指中国的核心科学家。密电中特别提到了一个代号——“C博士”,毫无疑问指的就是钱学森。

“他们选择这个时机不是偶然的。”聂荣臻自言自语,“他们知道我们正在攻关的关键时刻,一旦钱学森出事,整个导弹计划就会夭折。”

他转身对范济生说:“通知王诤,明天的会议改在西山,地点严格保密。另外,给钱学森准备三辆一模一样的黑色轿车,每次出行随机选择。还有,从明天开始,他的所有行程都要经过我的批准。”

范济生正要离开,聂荣臻又叫住了他:“等等,还有一件事。你去档案室,把1950年到1955年之间,所有涉及钱学森的材料都调出来,包括美国方面的,台湾方面的,还有我们内部的评估报告。我要重新研究一遍,看看还有什么漏洞。”

深夜两点,聂荣臻的办公室里依然灯火通明。桌上堆满了档案材料,烟灰缸里已经积满了烟蒂。他仔细阅读着每一份文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突然,一份标注着“绝密”的文件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1950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份内部报告,详细记录了钱学森在美国受到的监视和迫害。报告中提到,钱学森曾经掌握美国最高机密的导弹技术,包括洲际导弹的理论设计,如果这些技术被中国掌握,将彻底改变远东的力量平衡。

“原来如此。”聂荣臻喃喃自语,“难怪美国人不惜一切代价要除掉他。”

他继续翻阅,又发现了一份更让人震惊的材料。那是台湾保密局的一份行动计划,计划派遣代号“幽灵”的顶级杀手潜入大陆,伺机刺杀钱学森。这个“幽灵”据说曾经成功暗杀过多名中共地下党领导人,手段极其残忍,而且从未失手。

聂荣臻看着这份情报,脸色越来越凝重。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号码:“老陈,是我。对,我知道现在很晚了,但事情紧急。‘幽灵’的事情你听说了吗?”

电话那头传来中央调查部部长陈毅的声音:“刚收到情报,这个人很危险。据说他现在已经潜入华北地区,具体位置不明。”

“必须找到他。”聂荣臻的声音斩钉截铁,“动用一切力量,哪怕把北京城翻个底朝天,也要把这个人揪出来。”

“明白。我这就部署。”陈毅停顿了一下,“老聂,说实话,保护一个人比找一个人更难。你那边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聂荣臻沉默了片刻:“我知道。但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必须保证钱学森的安全。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导弹事业,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05

第二天清晨,钱学森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第五研究院。但他立刻发现了异常——门口的警卫增加了一倍,而且都是生面孔。进入大楼后,他注意到走廊里多了几个看似随意但实际上位置很有讲究的“工作人员”。

“聂帅找我?”钱学森问迎面走来的范济生。

“是的,钱院长。聂帅在办公室等您。”

推开办公室的门,钱学森看到聂荣臻正站在窗前,背对着他。晨光透过窗户洒在聂荣臻身上,但却掩盖不住他身上散发出的疲惫。

“聂帅,您一夜没睡?”

聂荣臻转过身来,眼睛里布满血丝,但精神依然矍铄:“小钱,坐。有些事情必须跟你说清楚。”

他把昨晚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了钱学森,包括投毒事件、美国的暗杀计划,还有台湾特务的威胁。钱学森听着听着,脸色渐渐变得苍白。

“我没想到情况会这么严重。”钱学森的声音有些颤抖,“也许我不该回来,给国家添了这么大的麻烦。”

“胡说!”聂荣臻难得地提高了声音,“你回国是最正确的选择。敌人越想除掉你,越说明你的价值。他们怕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脑子里的知识,你手中的技术。”

他走到钱学森面前,双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小钱,我问你,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回国吗?”

钱学森毫不犹豫地点头:“会!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回来。中国是我的祖国,为祖国服务是我的荣幸。”

“好!”聂荣臻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你这句话就够了。你放心大胆地搞研究,安全的事情交给我。我向你保证,只要我聂荣臻还有一口气,就不会让敌人动你一根汗毛。”

就在这时,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范济生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脸色大变:“聂帅,大事不好!昨天晚上,西安航天材料研究所发生爆炸,三名技术骨干遇难。初步调查,是人为破坏。”

聂荣臻的拳头重重地砸在桌子上:“他们这是在示威,在挑衅!”

他快步走到地图前:“西安、北京,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上海或者东北。传我的命令,所有与导弹研制相关的单位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加强保卫力量。”

钱学森站在一旁,看着聂荣臻雷厉风行地下达各种指令,心中既感动又不安:“聂帅,为了保护我们这些人,是不是代价太大了?”

聂荣臻停下来,认真地看着他:“小钱,你知道当年红军长征的时候,为了保护中央纵队,多少战士献出了生命吗?现在,你们这些科学家就是新中国的‘中央纵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保护你们,就是保护国家的未来。”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而且,这不仅仅是保护的问题。敌人越疯狂,越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他们想用恐怖手段阻止我们,但他们错了。中国人的脊梁,是压不弯的!”

06

1960年8月,酷暑难耐的北京,第五研究院的地下会议室里却凉爽如春。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绝密会议,讨论的是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的最后技术方案。

钱学森站在黑板前,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飞快地写着公式:“根据我们的计算,如果采用改进后的推进剂配方,射程可以达到1050公里,圆概率误差控制在2公里以内。”

台下坐着的都是中国导弹研制的精英,他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

“但是,”钱学森话锋一转,“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材料。耐高温材料、精密仪器、电子元件,这些都是瓶颈。苏联已经停止了技术援助,我们必须完全依靠自己。”

会议室里陷入了沉默。确实,在三年困难时期,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搞尖端科研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聂荣臻推门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几个人,抬着几个大木箱。

“同志们,”聂荣臻环视全场,“我知道大家都很困难。但是,再困难也要把导弹搞出来。这是我以个人名义,向各军区募集来的物资。”

木箱打开,里面是罐头、饼干、奶粉,还有一些珍贵的肉类。在那个年代,这些东西比黄金还要珍贵。

“聂帅,这……”钱学森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算什么。”聂荣臻摆摆手,“当年打仗的时候,战士们啃树皮、吃草根,不也坚持下来了吗?现在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你们安心搞研究,后勤保障的事情交给我。”

他走到钱学森面前,压低声音:“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我们的人已经锁定了‘幽灵’的位置,就在天津。今晚就会采取行动。”

钱学森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但随即又露出担忧:“会不会打草惊蛇?”

“不会。”聂荣臻自信地说,“这次行动我亲自部署,调动了最精锐的力量。而且,我们还准备了一个陷阱。”

当晚,天津塘沽区的一处废弃仓库。月黑风高,四周寂静无声。一个黑影悄无声息地接近仓库,正是代号“幽灵”的台湾特务。

他收到情报,钱学森今晚会秘密来这里检查一批从国外走私来的精密仪器。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仓库地处偏僻,便于下手后迅速撤离。

“幽灵”轻轻推开仓库的门,里面漆黑一片。他摸出手电筒,谨慎地向前探索。突然,仓库里的灯全部亮起,刺眼的光芒让他瞬间失明。

“不要动!你已经被包围了!”

几十名全副武装的战士从四面八方涌出,枪口全部对准了“幽灵”。他想要反抗,但还没来得及拔枪,就被几名战士扑倒在地。

与此同时,北京第五研究院,聂荣臻放下电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抓住了。”

钱学森也松了口气:“这下可以安心工作了。”

“不,”聂荣臻摇头,“抓住一个‘幽灵’,还会有更多的‘幽灵’。我们的警惕性一刻都不能放松。”

07

1962年3月21日,中国导弹史上的一个黑暗日子。

酒泉发射基地,“东风二号”导弹静静地竖立在发射架上,像一把即将出鞘的利剑。这是中国完全自主研制的第一枚中程地地导弹,射程1200公里,如果发射成功,将标志着中国真正掌握了导弹技术。

钱学森站在指挥所里,双眼紧盯着各种仪表。他的手心在冒汗,虽然理论计算已经反复验证,但实际发射谁也无法保证百分之百成功。

“10、9、8……”倒计时的声音在寂静的戈壁滩上回响。

“3、2、1,点火!”

巨大的轰鸣声中,导弹腾空而起,拖着长长的尾焰直冲云霄。指挥所里爆发出欢呼声,但钱学森依然紧张地盯着雷达屏幕。

一秒、两秒、三秒……

突然,雷达屏幕上的光点开始偏离预定轨道。

“不好!”钱学森的心沉了下去。

69秒后,导弹在空中解体,碎片如雨点般落下。

指挥所里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都看着钱学森,等待他的反应。

钱学森慢慢摘下眼镜,用手绢擦了擦,声音平静但坚定:“失败是成功之母。收集所有数据,立即分析原因。”

但他心里清楚,这次失败的影响远不止技术层面。果然,当天晚上,聂荣臻就接到了来自北京的电话。

“老聂,导弹的事情上面已经知道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很严肃,“有人提出,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了?是不是应该先从基础做起?还有人说,某些海归专家的能力是不是被高估了?”

聂荣臻的声音沉稳有力:“请转告上级,失败是正常的。美国、苏联搞导弹,哪个没有失败过?我对钱学森和他的团队有绝对的信心。给我们时间,我们一定能成功。”

挂上电话,聂荣臻立即动身前往酒泉。

深夜,钱学森还在分析失败原因,办公室的门被推开,聂荣臻走了进来。

“聂帅,您怎么来了?”钱学森惊讶地站起身。

“来看看你们。”聂荣臻拍拍他的肩膀,“小钱,不要有压力。我相信你,党相信你,人民相信你。”

钱学森的眼眶湿润了:“聂帅,我对不起您的信任。”

“别说这种话。”聂荣臻严肃地说,“搞科研哪有一帆风顺的?当年我们打仗,输了就重新再来。现在搞导弹,道理是一样的。”

他看着钱学森疲惫的面容:“这几天你都没好好休息吧?今晚什么都不要想,好好睡一觉。明天我们一起研究,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08

1964年6月29日,又一个关键的日子。

经过两年多的改进,“东风二号甲”导弹再次矗立在发射架上。这一次,钱学森团队对导弹进行了117项重大改进,从发动机到制导系统,从弹体结构到燃料配方,几乎是脱胎换骨。

但就在发射前的最后检查中,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

“钱院长,燃料箱出现异常!”技术员急匆匆地跑来报告。

钱学森立即赶到现场。原来,在进行燃料泄出测试时,操作员忘记打开通气阀,导致燃料箱内部形成真空,在大气压作用下,箱体出现了凹陷。

“这下麻烦了。”在场的苏联专家顾问摇头说,“必须更换燃料箱,否则可能在飞行中爆炸。”

更换燃料箱意味着至少推迟一个月,而且要花费巨额资金。现场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钱学森仔细检查着凹陷的部位,脑海中飞快地进行着计算。十分钟后,他抬起头,语出惊人:“不用更换,正常发射!”

“什么?”所有人都震惊了。

“燃料箱虽然变形,但没有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钱学森解释道,“当燃料注入后,内部压力会让凹陷部位恢复。我用我的生命担保,不会有问题。”

现场陷入了争论。技术人员分成两派,一派支持钱学森,一派反对冒险。最终,三位负责人需要共同签字才能发射,但另外两位坚决不同意。

无奈之下,钱学森拨通了聂荣臻的专线电话。

“聂帅,情况是这样的……”钱学森详细汇报了情况。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聂荣臻坚定的声音:“我相信你的判断。通知其他人,按照钱学森的意见执行,出了问题我负责!”

有了聂荣臻的支持,发射继续进行。

“10、9、8……”

这一次的倒计时,格外漫长。

“点火!”

导弹呼啸而起,完美地沿着预定轨道飞行。1200公里外,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区域,偏差不到800米。

酒泉基地沸腾了,人们相拥而泣。钱学森却悄悄走到一边,拿起电话:“聂帅,成功了。”

“我就知道你行的。”电话那头,聂荣臻的声音也有些哽咽,“小钱,辛苦了。”

这次成功,不仅证明了中国掌握了中程导弹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为后来的洲际导弹和运载火箭奠定了基础。

09

成功的喜悦还没有完全消散,新的挑战又来了。

1966年,“文革”开始,整个中国陷入了动乱。第五研究院也未能幸免,许多技术骨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科研工作几乎陷入停滞。

一天深夜,钱学森家的门被砸开,一群红卫兵冲了进来。

“钱学森,你这个美国特务,老实交代你的问题!”

钱学森镇定地说:“我是中国科学家,我的工作是为国家研制导弹。”

“放屁!你在美国待了那么多年,肯定是特务!”

就在局势即将失控的时候,一队军人突然出现:“奉聂帅命令,钱学森同志是国家重要科技人员,任何人不得骚扰!”

红卫兵不甘心地离开了。钱学森这才知道,聂荣臻早就预料到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专门派了一个班的战士暗中保护他。

但聂荣臻自己的处境也很艰难。作为“二月逆流”的成员之一,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即便如此,他依然想尽办法保护科学家。

一次批斗会上,造反派质问聂荣臻:“你为什么要保护钱学森这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聂荣臻挺直腰板:“钱学森是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批准回国的科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保护他,就是保护国家的财富!”

“你这是对抗文化大革命!”

“如果保护为国家做贡献的科学家就是对抗,那我宁愿对抗到底!”

聂荣臻的坚持,为钱学森和其他科学家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即使在最混乱的时期,中国的导弹研究也没有完全停止。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当《东方红》的乐曲从太空传回地面时,聂荣臻和钱学森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聂帅,我们成功了。”钱学森紧紧握着聂荣臻的手。

“不,是你们成功了。”聂荣臻摇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10

1975年,聂荣臻已经76岁高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依然坚持工作,特别关心“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

一天,秘书向他汇报:“聂帅,钱院长想来看您,但被您的医生拦住了,说您需要休息。”

聂荣臻立即说:“快让他进来。”

钱学森走进病房,看到聂荣臻憔悴的面容,心中一阵酸楚:“聂帅,您要保重身体啊。”

“我这把老骨头,能撑一天是一天。”聂荣臻笑着说,“倒是你,头发都白了不少。”

两位老人相视而笑,回想起二十年来共同走过的路,感慨万千。

“小钱,有件事我必须告诉你。”聂荣臻的表情突然严肃起来,“我可能撑不了多久了。我走之后,你要更加小心。树大招风,你的成就太大,难免有人眼红。”

钱学森握住聂荣臻的手:“聂帅,您别这么说。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聂荣臻摇摇头:“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我不怕死,只是放心不下你们这些科学家。答应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中国的未来,就靠你们了。”

这次见面后不久,聂荣臻的病情急转直下。但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依然关心着钱学森的安全。他专门给继任者留下嘱托,要求继续保护好钱学森等科学家。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元帅与世长辞。钱学森在追悼会上泣不成声:“聂帅不仅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恩人、我的保护神。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导弹事业。”

【参考资料来源】

《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钱学森传》,叶永烈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访谈录》,中国科学院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史》(内部资料),1985年《中国导弹与航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编,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