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谁会购买中国的航母?巴基斯坦财力不足,沙特和俄罗斯有意向吗?

点击次数:192 发布日期:2025-07-13 07:04

钢铁巨舰与无形算计,搅动着全球军火池水。当福建舰的新影投在辽宁舰渐老的背影上,谁来接手这艘功勋航母?另一边,沙特要买歼-35的传闻又掀起波澜。这不是巧合,每一笔交易背后,都是大国博弈的复杂切片。

梦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谁会接手一艘功勋卓著但日渐老化的航母?巴基斯坦的名字总是第一个被提及,这不意外。它与中国有着"铁哥们"般的深厚关系,加上面对拥有双航母的印度时,那份真切感受到的战略压力,似乎都构成了充足的购买动力。

然而,动机在冰冷的算盘珠面前,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我们看看数字:巴基斯坦全年的国防开支,不过七十多亿美元。而一艘像辽宁舰这样的二手航母,仅仅是买下船体的入门价格,就可能超过三十亿。想想当年印度从俄罗斯买“戈尔什科夫号”,折腾下来最终花费高达29亿美元,那还只是个空壳子。

一个完整的航母战斗群,更是一个望不到底的吞金巨兽。舰载机是第一道天堑:就算是最“经济适用”的国际市场选择,比如二手的F/A-18,单价也超过六千万美元。如果是中国的歼-15,或是更先进的歼-35,报价只会更高,而且需要几十架。

紧接着是护航舰队,这是第二座金山。数艘造价动辄数十亿人民币的先进驱逐舰、护卫舰必不可少,水下还需要能提供掩护和攻击力的潜艇,最好是核潜艇。这些构成了战斗群的骨架,也撑起了天文数字般的预算。

最后,还有持续的投入:数千名海军官兵的专业训练、巨舰及其配套舰艇的日常维护、堆积如山的燃料弹药消耗,以及动辄数年的定期大修。对巴基斯坦而言,这笔账算下来,结果清晰得令人心悸:即使军队数年不吃不喝,把所有国防预算都攒起来,恐怕也凑不齐这支海上庞然大物的“首付”,更别提后续的养护。

其国力上限,或许就是勉力维持几艘四千吨级的护卫舰,作为海上力量的核心支撑。航母,对于他们来说,是连在最美好的军事畅想中,都显得过于奢侈的选项。

有钱人的玩法,从来不只看武器目录

棋盘的另一端,坐着全然不同的玩家——沙特阿拉伯。这里不缺钱,钱多到可以轻易买下好几艘航母。但问题在于,沙特不缺钱,却缺拥有航母的理由。航母的本质是进攻性力量投射平台,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把舰载机送到千里之外,对陆地目标实施打击。

可我们环顾沙特周边的地缘环境,它并不面临需要远征、去轰炸哪个遥远敌国的战略需求。它的焦虑和安全考量,更多是随着与美国、以色列等传统盟友关系变得微妙后,如何在“家门口”保护自己,威慑那些近在咫尺的区域性对手。

在这种以防御和区域拒止为核心的需求下,几艘搭载着鹰击-21这类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052D甚至更先进的055型驱逐舰,所能提供的区域封锁和威慑能力,远比一艘需要庞大护航体系、且主要任务并非反舰的航母要实用和划算得多。沙特需要的是一根能有效拒止对手靠近的“长矛”,而非一座难以维护且偏重进攻的移动“机场”。

因此,那些关于沙特要购买辽宁舰的传闻,听起来更像是美好但脱离现实的外行人想象。

然而,沙特的精明远不止于此。当美国国会以技术泄露为由对F-35的出口设置重重障碍,并试图用那些“优先供应”的空头支票来维系盟友体系时,沙特的公共投资基金(PIF)却已悄无声息地大举增持了中国航空工业相关企业的股票。这种一边在眼前的武器清单上与人讨价还价,一边却在未来的技术和资本市场上提前落子的“技术押注”,充分展现了这个沙漠王国在大国博弈夹缝中的生存智慧。它想要的,从来不只是一架看得见的飞机或一艘摸得着的军舰,而是更深层的技术连接与战略选择权。

帝国余晖下,只想找回失落的荣耀

如果说巴基斯坦的盘算是“求而不得”的无奈,沙特的盘算是“另有所图”的狡黠,那么俄罗斯的考量则充满了历史的宿命感,甚至带点悲情色彩。别忘了,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本就是俄罗斯现役唯一航母“库兹涅佐夫”号的姊妹舰。

这份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意味着俄国海军一旦接手,几乎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适应和培训成本,很多东西几乎是无缝衔接。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有难以启齿的迫切需求。

自从2017年进入船坞后,“库兹涅夫”号的维修工作就成了一场全球围观的灾难与笑话,事故不断,进度遥遥无期,至今未能重返战斗序列。其糟糕的状况让外界普遍认为它已经是一艘“植物船”,只是为了让俄罗斯保住“五常中唯一没有航母国家”这顶脸面帽子,才迟迟没有正式宣布其“死亡”。

俄罗斯国家杜马的议员不止一次公开提议,希望能够“回购”辽宁舰,让这艘脱胎于苏联的巨舰能以另一种方式“重归故里”,重新撑起俄罗斯黑海舰队或北方舰队的门面。这种呼声背后,是帝国余晖下,对曾经大国地位的深深执念和不甘。

当一个国家对一件大型武器的需求,主要驱动力是为了维持已逝的体面、弥补历史的遗憾时,其决策逻辑便很难用纯粹的军事必要性或冰冷的经济账本来衡量了。它更多是一种情感和象征的需求。

不再只卖“铁疙瘩”,而是输出一套生态系统

然而,棋局最终如何落子,终究要看庄家的意图和策略。中国作为潜在的卖方,自身的盘算同样复杂且在进化。辽宁舰作为中国航母事业从零起步的“开山之作”,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象征意义。将其改造为国防教育基地或航母主题公园,成为一座“活的博物馆”,似乎是更符合其独特历史地位、也更能引发国内共鸣的归宿。

但这艘功勋舰的去留,并不代表中国在全球军火市场上的思考就此止步。恰恰相反,一场更深层、更静水流深的变革正在发生。面对印度媒体不遗余力炮制的“沙特拒购歼-35E”舆论战,以及欧洲那些传统军工强国对市场份额被蚕食的集体焦虑,中国军工企业的“出海”策略早已悄然升级。

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模式,在这个高度政治化的国际交易场里,显得日益过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具粘性、更深层次的“生态系统”构建。比如,通过与沙特阿美这样的巨头联合研发航空煤油,将原本独立的装备采购,与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合作深度绑定,让客户从单纯的被动买家,转变为拥有共同利益的攸关方。

又比如,在沙漠深处建立无人机联合训练基地,输出的不仅是无人机本身,更是背后的技术标准、作战体系、战术理论,以及长期稳定的服务收入。当某个中东国家的士兵在战场上,开始习惯性地用汉语或者基于汉语的术语呼叫无人机支援时,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新的依赖关系便已悄然建立。

这种“体系输出”和“产业融合”的策略,甚至演化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外科手术式”精准替代方案。它不谋求一蹴而就地替换掉某个国家手中所有的欧美装备,而是针对其手中那些日益老化、原厂维护成本高昂或技术壁垒森严的欧洲战机,推出兼容性强的航电升级套件,或者提供基于中国无人机平台的侦察、攻击能力补充。

再比如,设计打包销售的“歼-35E+攻击-11无人机”协同作战方案,这精准弥补了许多国家空军在高端隐身打击和察打一体无人机方面的双重短板。这种做法,既巧妙地规避了全面替换西方武器可能带来的巨大政治风险,又能在最关键的技术节点上实现渗透和控制。

未来的中东天空,或许不会上演歼-35E全面取代F-35那般充满戏剧性的场面,但通过这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空中力量的天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缓缓倾斜。

说到底,无论是功勋航母的最终归宿,还是隐形战机的潜在订单,都只是这场全球军工版图深刻重构大戏中的几个醒目注脚。当一些玩家还在沙盘上计算着一城一池的得失,忙着在媒体上编织着真假难辨的舆论迷雾时,另一些玩家已经在更高的维度思考,如何重新定义战争与和平,以及围绕其产生的商业规则。

这场博弈的终极胜利,或许早已不在于谁能卖出更多冰冷的钢铁,而在于谁能构建一个让对手不得不跟随、甚至融入其中的全新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