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东晋102年历史纵谈

点击次数:85 发布日期:2025-10-10 23:31

318年,司马睿于建康(今南京市)立国,史称“东晋”。420年,刘裕代晋称帝,仍定都建康,建立“刘宋”政权,东晋灭亡。东晋历时102年,加上西晋的51年,整个晋朝国祚153年。

东晋几乎存在于北方“五胡十六国”同一时期。

一、元帝立国

晋元帝司马睿是司马懿曾孙,祖父是司马懿庶子司马伷,父亲司马觐袭琅琊王。

290年,司马觐去世,十五岁的司马睿袭琅邪王爵。同年4月,晋武帝司马炎驾崩,晋惠帝司马衷愚鲁迟钝,无力驾驭朝政,引发持续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司马睿采取恭俭退让方针,以求自保。

在都城洛阳,司马睿与当时的北方头等士族、琅琊人王导交好。王导是书圣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劝司马睿远离勾心斗角斗角的朝堂,回封国琅琊发展,司马睿赞同王导的主张,只是难觅归国之机。

琅琊郡覆盖今山东半岛东南部及江苏东北部地区,濒临东海。因之,司马睿站在东海王司马越一边。304年7月,司马越征讨成都王司马颖失败,逃回封国,司马睿与晋惠帝及诸王公大臣被劫掠到邺城。不久,东安王司马繇(司马伷之子,司马睿叔父)因得罪司马颖被杀。司马睿担心受牵连,暗中逃出邺城,奔往洛阳。到洛阳后,立即将家眷接出,回到琅邪封国。

305年7月,司马越实力恢复,以西迎天子之名,讨伐占据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司马越授予司马睿为平东将军,镇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监徐州诸军事,为他看守后方。司马睿延请王导为司马,谋划军事。

期间,司马越弑杀司马衷暴虐专权,王导预感到将要天下大乱,于是更加鼓励司马睿出镇建邺。王导又利用兼参东海王军事的便利条件,争取到东海王妃裴氏的支持,从而使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之江南诸军事、假节,得以南镇建邺。

西晋灭东吴后,南方士族遭受打压,因而对司马家族敌视,这是司马睿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司马睿想要在原东吴国境内建立政权,联络南方士族便成为头等重要事务。于是,司马睿听从王导之计,乘肩舆,具威仪,由王导、王敦(王导从兄)等骑马随从,亲自造访江南名士。江南士族领袖贺循、顾荣二人大惊,不敢轻视司马睿,便应召而至。由此吴人望风顺附,君臣之礼始定。

王导为司马睿制定“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方针,成为江东政权的基本国策。

当时北方流民为逃避胡人杀戮纷纷南下,司马睿采纳王导的建议,对他们尽力招抚。对于南下的流民帅,授予要职,使他们为自己效力。如东晋初期的文武重臣郗鉴、祖逖等人,便是在此时陆续南下的。通过这些措施,司马睿取得了北方侨人士族的支持,使他们成为了自己政权的支柱。

祖逖,东晋名将,民族英雄,在司马睿消极北伐的态度下,仍然毅然北伐,收复河南,立下赫赫战功。后因受司马睿猜忌,忧愤成疾而逝。留下了“闻鸡起舞”“先吾著鞭”“中流击楫”等传说故事。

如此,一个以南北士族为核心的江东政权初步形成。

309年,刘渊两次攻打洛阳,司马越征调出身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大族的建武将军钱璯以及王敦率军赴援。钱璯畏惧汉赵军强盛,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后,不肯前行。司马睿奉命催行,钱璯遂叛变,转而攻打王敦。王敦败逃建邺,钱璯立孙皓子为吴王,建立政权。

310年3月,钱璯兵逼阳羡(今江苏宜兴),威胁建邺。时义兴豪族周玘纠合部曲起兵,与政府军合力,将钱璯击灭。周玘此前相继平定石冰、陈敏反叛,加上讨平钱璯,三定江南。司马睿任命周玘为吴兴太守,又特设义兴郡,对他旌奖,稳定了江东局势。

司马睿想西扩,必要控制江州。当时江州刺史华轶不愿服从司马睿。311年6月,司马睿调周访至彭泽(今江西鄱阳湖北),对江州治所豫章(今江西南昌)施压,强令江州改易长吏。华轶拒绝后,司马睿命王敦、甘卓、周访合兵攻打江州,华轶兵败被杀,江州被占领。与此同时,豫州刺史裴宪也被司马睿派兵驱逐,势力范围扩展到长江中游。

310年10月,汉赵新君刘聪再次攻打洛阳,晋怀帝司马炽传檄哀告各地方镇发兵入援,始终未见一路救兵到达。镇东将军周馥上书怀帝,建议迁都到寿春。司马越厌恶周馥此举,便北调周馥。周馥对司马越专权不满,不承命。淮南太守裴硕奉司马越密旨偷袭周馥,失败后逃到东阿,向司马睿告急。司马睿早有吞并周馥之心,乘势派兵协助裴硕击败周馥,将其俘获。自此,司马睿控制了与建邺毗邻的淮南,割据范围进一步扩大。

313年,晋愍帝司马邺于长安称帝,为避司马邺讳,改建邺为建康。

316年,刘聪的汉赵军重围长安,西晋愍帝司马邺诏令当时实力最雄厚的司马睿“勤王”,但由于司马睿一贯的指导思想是偏安江南,于是便以江南局势未稳,无暇北伐为由,拒绝救援。最终,司马邺因无一援兵救助而兵疲粮尽。山穷水尽下,被迫出降。

二、门阀共治

318年,西晋愍帝受辱被杀,同年4月26日,司马睿在众大臣的拥戴下于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司马睿建立的江东政权,王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琅邪王氏的兄弟子侄于是分别把持了重要职位。309年3月,王敦成为扬州刺史,建康更成了王氏天下,呈现出东晋一朝“主弱臣强”的现实。王导、王敦,一内一外,把持着东晋政权,时人称这种现象为“王与马,共天下”。

随着司马睿地位的巩固和建康政权统治范围的扩大,司马睿便越来越不甘于受王氏兄弟的摆布。称帝后,司马睿虽然对王导、王敦表面上仍然加官进爵,但对王氏的厌恶情绪却愈发加重。此时他重用尚书令刁协与侍中刘隗,凡重要军国大计,只与刁协、刘隗密议,有意冷淡王氏兄弟。在刁刘二人的策划之下,司马睿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大族势力、加强皇权的“刻碎之政”。这引起了王导、王敦兄弟俩的不满,尤其是王敦,甚至威胁说他“可能要采取适当行动。”

王敦手握强兵,常有废立之心,但他忌惮梁州刺史周访和豫州刺史祖逖。320年8月,周访病逝,王敦便积极谋划起兵。

此时司马睿一面排斥王导,一面部署对王敦的防范。320年底,拒绝王敦以沈充为湘州刺史的请求,派谯王司马承出镇湘州,牵制王敦。另外采纳刁协的建议,于321年5月下诏调发沦落到扬州地区大族家为奴或者为客的北方平民,免除其奴客身份,编入兵籍,由亲信刘隗、戴渊统领。通过这些措施,司马睿获得了大量兵员,却触怒了利益受损的江南大族,为王敦叛乱埋下了伏笔。

321年7月,司马睿以防范北方势力为由,以戴渊为司州刺史镇合肥,刘隗为青州刺史镇淮阴,进一步防范王敦。其中戴渊奉命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管辖祖逖的豫州,借以监督祖逖。祖逖为自己辛苦收复河南,却不得朝廷信任,而心中不快。又听闻王敦跋扈,朝廷内部矛盾尖锐,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致忧愤成疾而逝。

祖逖死后,再无顾忌的王敦便于322年正月,以诛刘隗为名,从武昌起兵向建康进攻,心腹沈充同时从吴兴起兵响应。

3月,王敦带兵行至芜湖,上书司马睿,要求惩办刁协。司马睿令刘隗、戴渊回师保卫建邺,下诏讨伐王敦。

王敦突然起兵,使王导左右为难,他便每天一早就带上兄弟子侄在皇宫门前请罪,以避免举族受诛。

在周顗的极力保举下,司马睿任命王导为前锋大都督,同时命戴渊、周顗、王邃分别统军。

司马睿又命右将军周札与刘隗分别守卫建康城的两个军事要塞——石头城和金城(今南京东北、长江南岸处)。此外,司马睿还下诏命梁州刺史甘卓、广州刺史陶侃分领荆、江二州,从后方攻打王敦。

然而当王敦进抵建康时,周札却献上石头城投降。刁协、刘隗、戴渊等人接连发起反攻,都以失败告终。

王敦成功攻入建康,放兵四处劫掠。司马睿无可奈何,见到败退回宫的刘隗、刁协,拉着他们的手,痛哭流涕。他亲自准备马匹与人力,催促他们逃走。后来,刘隗投奔石勒,年迈的刁协在中途被人杀死。

同时,在建邺之外反对王敦起兵的各路州镇陆续遭到失败。

王敦控制朝政后,先后杀害戴渊等人,并把司马睿软禁宫中,取消人身自由。

王敦的控制与羞辱,使司马睿心力交瘁,极度痛苦,终于323年1月3日病死在宫中,时年47岁。

司马睿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

司马绍为人孝悌,文武兼备,敬贤爱客,喜好文章辞藻。当时的名臣,王导、庾亮、温峤、桓彝、阮放等,都被亲近看重。他又好习武艺,善于安抚将士,当时江东人才济济,远近都归心于他。

王敦作乱,王室六军溃败,司马绍登舆,亲率将士与叛军决战。太子中庶子温峤坚决谏阻,抽剑斩断套马绳才作罢。

322年,王敦回到武昌遥控朝廷,因为图谋篡位,暗示入朝,司马绍便以手诏征召王敦。同年,武卫将军王允之于酒宴中得知王敦图谋,于是回京告之其父荆州刺史王舒。王舒与王导一同报告晋明帝,得以早作防备。

司马绍积极准备京师建康的防护,终于同年7月成功击败王敦派出的由王含统帅的进攻建康的军队,平定了王敦之乱。

王敦之乱平定后,司马绍下令不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并全力重用丞相王导。又分别以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陶侃为荆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势。消除了王敦以琅琊王氏宗族占据诸州以凌弱皇室的失衡情形,保持了与江东士族和谐关系,稳定了东晋局势。

公元325年,司马绍病逝,年仅27岁。皇太子司马衍即帝位,是为晋成帝。

晋成帝司马衍自幼聪明,明事理。

司马衍生于321年,即位时年仅5岁,所以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司徒王导,中书令庾亮(司马衍母舅)共同参辅朝政。

庾亮试图排斥王导势力,振作东晋王室。但庾亮疑忌大臣,任意杀逐重要官员,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冲突。327年,历阳镇将苏峻、寿春镇将祖约(祖逖从弟)以杀庾亮为名,起兵叛乱,攻入建康,被陶侃、温峤起兵平定。王导再次出山执政,东晋王朝又一次转危为安。

晋成帝在位期间曾经命令庾亮北伐,但败于石虎,无功而返。

336年,晋成帝颁布诏书,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私有化。341年,又以土断方式将自江北迁来的世族编入户籍。

339年,三朝元老王导病逝,享年64岁。成帝为他举行了极为隆重的葬礼,王导受到极尽哀荣。

342年5月,司马衍身体不适。6月初,病情加重。当时他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尚在襁褓中,庾冰(庾亮弟)请求让成帝的同母弟、琅邪王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初8日,成帝驾崩,时年22岁,在位18年。

三、权臣专权

1、桓温专权

晋康帝司马岳于344年病逝,在位仅三年,无大政绩。他书法造诣很深,代表作《陆女帖》被收进宋代《淳化阁帖》。

晋康帝死后,太子司马聃继位,是为晋穆帝。

346年,东晋安西将军桓温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汉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汉政权灭亡。至此,东晋统一了南方,与后赵隔秦岭淮河对峙。经此一战,桓温声名大振。

桓温,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晋明帝司马绍女婿,宣城内史桓彝长子,祖父是高平陵事变中的曹爽智囊桓范,起初出身并不高贵,属寒门将军。

361年5月,司马聃病逝,年19岁。

司马聃死后,由晋成帝司马衍的长子司马丕继位,是为晋哀帝。

362年12月1日,现日食,司马丕下诏减轻严峻繁琐的赋税。

364年2月,司马丕亲自下田劳动,以示发展农业。

桓温之前曾三次北伐,三次伐前燕,朝廷震恐。364年,桓温率水师进驻合肥,再次准备北伐。5月,朝廷召其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朝廷不许。当桓温到达赭圻(今安徽省繁昌县西)时,尚书车灌前来制止,桓温遂驻军赭圻。

司马丕喜欢长生不老之术,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辟谷服丹药,结果服药后药性大发而不能听政。365年3月30日,司马丕去世,时年25岁。

由于晋哀帝司马丕没有后嗣,皇太后下达诏令,让琅邪王司马奕继承帝位。

桓温北伐目的,希望藉此建立功勋,回朝接受九锡,进而夺取政权,自己做皇帝。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减,图谋不成。

371年寿春之战胜利后,桓温欲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威权,遂决定废黜司马奕。

371年11月,桓温诬陷司马奕阳痿不能生育子嗣,逼崇德太后褚蒜子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桓温派散骑侍郎刘亨进宫收缴国玺,逼司马奕离宫。司马奕穿着单衣步出西堂,乘牛车出神兽门,群臣哭着拜别。桓温命令部下带领数百兵士押送他回到原东海王府。386年,司马奕去世,享年45岁,是为晋废帝。

372年1月,桓温改立晋元帝幼子司马昱为帝,是为晋简文帝。

东晋自司马睿开国以来,长期处于士族门阀轮流支配之下,形成门阀政治格局,除了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稍有所作为外,其他皇帝几乎都是傀儡般的存在。到了简文帝司马昱时,这种皇权不振、士族专权的局面达到极点,桓温完全掌控朝廷大政。桓温的野心是要简文帝“禅位于己”,达到倾移晋鼎的目的。

简文帝登基仅八个月便得重病,372年7月23日连发四诏,催促尚居姑孰的桓温入朝辅政,桓温故意推辞。五天后,简文帝病情加剧,遂册封会稽王司马曜为皇太子,并遗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又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此时的晋朝国运可谓千钧一发,桓温完全可以凭藉简文帝遗诏篡晋自立,这是其他士族所不愿看到的。出身太原王氏的侍中王坦之当着简文帝的面撕掉了诏书,简文帝被迫同意将遗诏改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诸葛亮)、王丞相(王导)故事。”随即驾崩。

群臣中仍有慑于桓温淫威的人提议:“当须大司马处分。”出身琅琊王氏的尚书仆射王彪之正色说:“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谘,必反为所责。”于是朝议确定皇太子司马曜登基为帝,是为孝武帝。

崇德太后又以司马曜年幼,又在为大行皇帝服丧为由,再次命桓温行周公居摄故事,命令下达后,王彪之说:“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此令遂未施行。

可见,在晋室命悬一线、不绝如缕的关键时刻,是大家士族门阀联手阻止了桓温篡晋的阴谋,从而确保了司马曜的顺利即位及东晋王朝的延续。

373年2月,桓温自姑孰(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镇)入京,风传他有诛王、谢,移晋鼎的打算,王坦之、谢安等严阵以待。

不久后桓温生病,病中犹要求朝廷为他加九锡,王坦之、谢安等延宕其事。

是年7月桓温死,孝武帝继位之初的危机期总算有惊无险。

2、谢安铺政

桓温死后,门阀政治的格局并未打破,孝武帝年幼,为防止桓温之弟桓冲等谯国桓氏人物继续专权,谢安请出孝武帝从嫂崇德太后褚蒜子再次临朝听政。

谢安和王坦之在拥立孝武帝,匡扶晋室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东晋实权则由谯国桓氏转移到太原王氏和陈郡(核心地区为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带)谢氏手中,仍然是门阀士族把持。王坦之死后,谢安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383年,在谢安辅政下,击败前秦大军,赢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保全了东晋王朝的国运。

淝水之战后,谢安因功高遭孝武帝猜忌,由于谢安向来淡泊功名,遂交出军权,385年,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66岁。

此时的司马曜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致力于冲破门阀政治的格局,恢复司马氏皇权。遂以其弟司马道子代替谢安执政,这使得他成为了东晋开国以来最有权力的皇帝。

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此后耽于享乐,沉湎酒色,又与司马道子争权,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造成朝政日趋昏暗。

396年11月6日,司马曜与宠姬张贵人酒后戏言,导致张贵人一怒之下叫来心腹宫人将熟睡中的司马曜用被子捂死,对外宣称其在睡梦中魇崩。司马曜驾崩时35岁。

司马曜死后,由其长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

安帝愚笨,不擅长说话,权力大为下降,朝外许多将军不受君命而自立,朝内的权力也落在了大臣手中。安帝初期,朝政由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主持。

397年,兖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因对尚书左仆射王国宝等不满而领兵造反,安帝不得不杀王国宝来平息这场叛乱。次年,王恭、庾楷协同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再次谋反,叛军攻到建康附近时才被平定。

与此同时,在浙江、江苏一带爆发了孙恩为首的农民起义。400年孙恩攻会稽,401年孙恩攻浃口、临海、广陵,晋军多次战败。402年,孙恩农民军围困建康,城内爆发饥荒,孙恩战败后身亡。

同年(402年),桓玄(桓温之子)自江陵起兵攻入建康,废杀司马道子、元显父子。404年1月1日,桓玄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楚,降安帝为平固王。

3、刘裕代晋

404年1月19日,安帝被迁至浔阳。3月24日,刘裕举兵攻桓玄,桓玄大败。桓玄挟安帝逃往江陵。6月19日,桓玄被杀,安帝复位。但好景不长,6月26日,桓玄的将军桓振又攻陷江陵,安帝被俘。405年3月2日,安帝脱离叛军之手。

桓玄的叛变终于摧毁了东晋皇权,刘裕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

刘裕,生于363年4月16日,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属江苏省徐州市),为刘邦22代孙,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谢安组建的北府军,是名副其实的寒门。

409年刘裕北伐,攻南燕,屡战屡胜。410年,俘虏南燕皇帝慕容超,灭南燕,占领山东等地。

时,广州刺史卢循乘刘裕北伐之机向建康进发,刘裕立即班师南下平叛。411年,卢循在交州被刺史杜慧度杀。自此,刘裕在朝中独掌大权。

417年,刘裕再次北伐,攻占长安。418年,刘裕封相国、宋公。

419年1月28日,刘裕派王韶之将晋安帝勒死于东堂,晋安帝死时37岁。

司马德宗死后,其弟司马德文继位,是为晋恭帝。

420年7月5日,刘裕见时机成熟,命令党徒傅亮草拟好禅位诏书,入宫逼迫司马德文誊抄。司马德文欣然执笔抄写诏书,于左右说:“桓玄篡位时,晋室已经失去了天下,因有刘公(刘裕),才延长了将近二十年的国祚。今天做这件事,是心甘情愿的。”两天后,司马德文退居到琅邪王府,百官向晋帝告别。

420年7月10日,刘裕代晋称帝,降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东晋灭亡。因刘裕封宋公,便改国号为“宋”,史称其建立的政权为“南朝宋”或“刘宋”。

刘裕登位后,把司马德文迁到秣陵。

司马德文皇后的兄长褚秀之、褚淡之,原封为晋朝的太常卿和侍中,这时见皇帝皇后落难,就背主求荣,甘当刘裕的走狗,协助监视帝后。褚皇后生下一个儿子,褚秀之兄弟遵照刘裕命令,将男婴害死。刘裕想暗害司马德文,司马德文因而日夜惊恐,整天和褚皇后共处一室,一切饮食都由褚皇后亲自动手,使刘裕一时无法下手。

421年9月,刘裕命令琅琊侍中张伟携毒酒一瓶,前去秣陵鸩杀司马德文。张伟不忍谋害故主,回去又难以交代,就叹道:"毒杀主君让自己活下,不如死了!"便在路上喝下毒酒自尽。刘裕闻讯大怒,于11月10日派褚淡之假意去探望褚皇后,命令自己的亲兵暗暗跟在后面。褚皇后听到兄长来了,出外相见。亲兵乘机越墙进入司马德文室内,将毒酒放在他面前,逼他快饮。司马德文摇头拒绝说:“佛教教义中说,人凡自杀,转世不能再投人胎。”兵士便将他挟上床去,用被子蒙住他脸面,用力扼死,然后跳墙而去。司马德文死时35岁。

刘裕杀害司马德文后,继续追捕改姓逃亡的司马氏远支,可谓赶尽杀绝。

刘裕之所以要对司马家族赶尽杀绝,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防止前朝复辟

司马家族曾通过政变掌控曹魏政权,刘裕担心历史重演。东晋司马氏虽已失势,但庞大的家族网络仍可能威胁新政权的稳定。刘裕作为寒门出身的开国皇帝,缺乏士族根基,必须通过极端手段消除潜在对手。

二是打破门阀政治格局

东晋长期由世家门阀掌控朝政,皇权衰微。刘裕通过灭司马氏,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寒门子弟,强化中央集权。

三是回应历史合法性缺陷

司马懿家族以权谋篡位且频繁背信(如诛杀曹爽),导致其统治缺乏道德威信。刘裕的灭族行为既顺应了民间对司马氏的负面评价,也为自身政权树立了拨乱反正的形象。

四是吸取前朝教训

曹魏、东晋均因未彻底清除前朝宗室而衰亡。刘裕选择斩草除根,避免重蹈覆辙。

318年—420年,是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南迁重建的政权,共历11帝,享国102年。从“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共治到“寒门掌兵”的权臣篡位,其历程交织着北伐理想、士族专权与内部倾轧,揭示了其“偏安难安”的历史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