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平凉搬迁户的安居致富新图景

点击次数:158 发布日期:2025-07-21 01:53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平凉地质灾害搬迁户的翻身账本

74岁的李根成这辈子没想过,自己能从灵台县百里镇的土坯房搬进157平方米的带院小楼。拧开不锈钢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进洗菜池,他总忍不住念叨:“这可比山沟里挑水强多了。”不远处,水泥路修到院门口,路灯亮得像白昼,村卫生室的大夫定期上门量血压——这些细节拼凑成平凉市3534户搬迁家庭的新日常。

两年前,这些分散在沟壑山峁间的村民还过着“雨天怕塌方,旱季愁吃水”的日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启动后,政府给每户算了一本明白账:安置房价压到每平1900元,还能申请年利率4%以下的“安置贷”。庄浪县南坪镇的苏芳珠掰着指头对比:“老宅修次屋顶要花八千,现在月供才几百块,值!”

住得安稳只是第一步。在什字镇长坡村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把户籍、医保、养老窗口并成一排,搬迁户陈秀春办手续只用了十分钟。这种效率让山里的老汉们直呼“邪门”——过去跑镇里盖章,光来回车程就得半天。更让大伙意外的是配套产业:平凉优然牧业的养殖场吸纳了270多名搬迁群众,月工资保底3000元;灵台县新开乡的周纪文把牛群从28头扩栏到93头,饲料库就建在新房后头。

拆旧复垦的插曲透着几分乡土智慧。百里镇曹家沟村的邓军世起初舍不得祖宅,村干部带着测绘仪上门:“您这老屋基复耕能种两亩玉米,流转费每年还有千把块。”如今站在复绿的坡地上,连当初最倔强的老人都承认:“地没荒着,子孙饭碗更稳当。”

截至今年初夏,平凉市已拆除旧宅3373处,腾出的1420亩土地种上了玉米和苜蓿。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徐俊红有本特殊台账:36个配套产业项目带动就业率超八成,搬迁户人均增收比原住地高出三成。

傍晚的安置点飘起炊烟时,李根成在院里摘着新长的菠菜。他脚上的老布鞋还沾着黄土,但身后的瓷砖墙面映着晚霞,亮得晃眼。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