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为何说毛泽东考不上北大?挚友揭秘:并非水平不够,而是看不上!
曾有人向胡适提过一个问题:“听说毛泽东当年也在北大待过,他算不算是您的学生?”这个问题,竟让一向被誉为谦谦君子,面对辱骂都从不还口的胡适,说出了一句让世人惊掉下巴的话。
他直言不讳:“毛泽东可不是我的学生,他当时只是图书馆的一个管理员。说实话,以他那时的水平,是考不上北大的!”此话后来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也只是让他哑然失笑。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毛主席的一位挚友,后来道出了背后令人意想不到的真实原因。
回望上个世纪,单从学历背景看,胡适确实要比毛主席耀眼得多。他比毛主席年长两岁,当毛主席还在湖南师官范学校求学时,胡适早已从美国学成归来,受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成了北大赫赫有名的文科教授。
他与陈独秀合办的《新青年》,如同惊雷一般,让无数年轻学子虎躯一震。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无数人的思想因此觉醒,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毛泽东正是其中之一。几乎每一期的《新青年》,他都逐字逐句地通读,并反复揣摩,将其中的思想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可以说,在那个风云激荡的青年时代,毛泽东对胡适怀有深深的敬意。
曾经的师生情谊
从湖南师范毕业后,毛泽东经由北大图书馆馆长章士钊的介绍,得到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职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书籍,打扫卫生,每个月领着八块大洋的薪水。这份看似卑微的工作,却为他打开了一扇接触新思想领袖的大门。
胡适作为文科学长,又带着美国归来的新思想,他的《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在当时极受欢迎,每逢开讲,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就连校外的学生都慕名而来旁听。也正因如此,毛泽东成了胡适课堂上一个不起眼的旁听生。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胡适从大洋彼岸带来的新观念,时常让毛泽东感到耳目一新,激发出新的灵感。那段时间,毛泽东也常常登门拜访胡适等人,与他们一同探讨文学与社会问题,彼此关系相当紧密。
在准备离开北京前,毛泽东还特地去拜访了胡适,成功争取到他对湖南学生运动的支持。后来,胡适也确实关注着湖南的局势,当他看到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后,更是在自己的《每周评论》中大力推荐,让这本充满锐气的刊物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在“驱张运动”成功后,毛泽东第一时间给胡适寄去明信片报喜,再次获得了他的支持。
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然而,随着时局的剧烈变迁,这对曾经的忘年之交,最终还是因为理念的分歧而渐行渐远,甚至走到了对立面。其实,胡适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作为一个深受美国影响的学者,他始终推崇通过改良主义和进化论,对社会进行一点一滴的温和改革。
可当时的中国早已积重难返,旧派思想盘根错节,若不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根本无法打破旧世界的枷锁。毛主席的思想则完全不同,他坚信“枪杆子里出政权”。胡适恰恰最反对暴力革命,他一方面认为国民党是国家正统,另一方面又反对一党专制,这让他与蒋介石也产生了矛盾,最终陷入了几乎无人支持的尴尬境地。
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胡适一直在为他所构想的“国家和平”而奔走呼号,但他的想法却与现实严重脱节。他希望共产党能放下武器,单纯从事政治活动,可蒋介石却一心要将共产党赶尽杀绝,他的理想主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1945年,抗战胜利在望,胡适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发表了演讲。外患将除,国共矛盾再次成为焦点。为此,他与中共代表董必武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尽管董必武念及旧情对他十分尊重,但胡适依旧看不清大势,固执地站在国民党一边,力劝共产党放下武器,避免内战。这一举动,无疑是将自己彻底推到了共产党的对立面。
不是考不上,而是看不上
尽管如此,毛主席对他依旧念着旧情。在促成重庆谈判的各方力量中,胡适也出了一份力。然而,蒋介石不到一年就撕毁协议,悍然发动内战,胡适也因此被彻底推向了共产党的对立面。
时间来到1947年,解放战争的局势逐渐明朗。对于胡适的去留,党内有了讨论。毛主席当时曾说:“可让胡适在图书馆中担任馆长。”这番话,无疑是给这位故人留足了情面和后路。然而,胡适并不领情。随着国民党在北平的疯狂撤离计划启动,胡适等知名学者成了他们首要争取的对象。
共产党方面一直没有放弃争取他,有人亲口将毛主席的话转告给他:“只要你愿意留下,仍旧可以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和教授。”可胡适却用一句充满不信任的“人家,信我吗?”作为了回答。最终,在1948年12月15日,他登上了国民党的专机,飞往南京。
更令人意外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胡适既没有留在大陆,也没有随蒋介石去台湾,而是远赴美国,开始了流亡生涯。直到1952年,他才接受邀请赴台湾讲学。昔日的朋友,一个成了新中国的主席,一个成了台湾的座上宾,令人唏嘘。
那么,胡适那句“毛泽东考不上北大”的断言,究竟是怎么回事?毛主席的同乡好友罗章龙后来一语道破天机:“他当时根本就没想过要考北大,甚至对考北大这件事,还有点不屑。”
原来,毛泽东在旁听了北大的课程后,一直觉得这些课程太过老旧腐朽,完全是名不副实,考进去纯粹是浪费时间!原来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格局问题。只有真正的天才,才有这般恃才傲物的底气。毛泽东虽未留过学,但他的思想远见,早已超越了当时许多所谓的学者。
结语
更有说服力的一件事是,毛泽东当年本有机会去法国留学,在那个年代,留学生的含金量极高,但他却在最后关头主动放弃了。多年后,当记者斯诺问及此事,他坦诚地回答:“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了解的还不够,我想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可见,胡适根本不了解毛泽东。他的那番话,不过是带着政治偏见和文人式的傲慢,对一位昔日旧友的误读。毛主席讲求实际,脚踏实地;而胡适则是一位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便是两人最大的差别。历史最终也证明了,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实现目标。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那个大时代下一个令人深思的注脚。
热点资讯
- 别克gl8颜色有几种颜色
- 五万公里特斯拉Model3二手行情,山东青岛准新车,14万多
- 四个月前,尼日尔悍然强占中国资产,驱逐中方人员,如今怎样了?
- 德玛仕商用净水设备怎么样,水质安全与智能设计的完美结合
- 游戏机排名前十品牌揭秘:这10款热销爆款,谁是你的心头好?
- 穿越七零逆袭记,退伍糙汉独宠娇妻与萌宝!
- CSI**2025年国际马术场地障碍赛暨济南公开赛26日启幕
- 领克真会玩!Bilibili World的痛车展让老二次元陷
- 2025“遇见·运河”城市探访系列活动启动
- 记分牌先亮出来:1比0,金砖先声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