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过于强大导致的覆灭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登基前呢,他可是个相当孝顺、非常忠厚的人,啥事都想着孝敬父母。
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死了之后,朱允炆非常的伤心,为父亲守孝之际,他是不吃不喝不睡,身体情况极速下降,差点没死了,急的朱元璋直在旁边劝,说:
难道他那份真实的孝心,真的就不把我放在心上吗?(明史·恭闵帝本纪)
你只顾自己为你爸爸难过,把身体折腾坏了,难道你就不想着我这个爷爷的心里感受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允炆的道德操守比一般皇帝要强不少,毕竟历史上在先帝灵前吃饭跳舞的皇帝也不少见。
一个快要登基的人,未必就是个好人,但他一定具备很高的道德水平。即使这个素质只是个数字,从不用,但它存在着,总会让他的上限变得更高。
对家人的关爱,纯属人之天性,爱父母也不算啥优点,只是本能反应罢了。如果有人连父母都不疼,这就很难说他是个真正的人了。
朱允炆不仅对家人充满关怀,对百姓也是一视同仁,保持着仁慈善良的心肠。
朱元璋那会儿,明朝刚刚建立,四周的局势还没完全稳定,为了稳固统治,他采取了严格的法律措施,不少法令非常严苛,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的,导致许多百姓也因此受到牵连。
有人问朱元璋到底算不算爱民?这个问题嘛,当然啦,他肯定是关心百姓的,要不然,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
他确实关心百姓,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设立一些不太合理的制度,以及在采取一些激烈行动的时候,也曾伤害到无辜。虽然这段时间作者写清朝历史挺多的,但得强调一遍,作者不是清粉,也不是明粉,更不是任何朝代的粉丝。作者对所有封建专制政权都平等地反感,它们都应该走向灭亡。
朱元璋刚开始编《大明律》时,里面的严厉刑罚那可是相当多,朱允炆觉得其中不少条款太过苛刻,带点虐待百姓的嫌疑,就敢于向朱元璋提出请求,要把将近八十多条的内容给改了一番,强调宽赦轻刑、减轻狱中苦楚。事后,这件事一传开,大家都纷纷称赞他的善举,老百姓可是真心感激。
其实,这家祖孙俩完全不一样,朱元璋越狠,他孙子反倒越慈悲。无论是当皇帝之前还是之后,朱允炆都在努力让明朝的法律变得更宽容、更自由,特别是他废除了许多惊人、现在看来残忍得让人发指的刑罚,这也显示出他心怀宽厚和仁爱。不过,毕竟他在位只有四年,时间太短了些。朱棣即位后,没多久就把朱允炆的一切新政、法律改革都给取消掉了。
朱允炆对百姓的关爱,不仅仅体现在法律上,他也做到了行动中,我们来看这一段记载:
皇帝下旨告知天下,表彰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赐予百姓年长者米、肉、绸缎,孤寡、寡居、残疾的人由官府负责照料。重视农业和桑蚕业,推行设立学校,考核官员,救济受灾且贫困的百姓,表彰孝行,埋葬暴死的尸骨,减免荒废田地的租费。(明史·恭闵帝)
皇帝登基以后,积极挑选人才,对于民间年龄较大的老人,无偿送上米面粮油,还给他们衣服穿。为了照顾这些人,皇帝设立了福利机构,专门养护那些身体有残疾、没有劳动能力,以及无家可归的人。
皇帝对农业十分重视,开办学堂,还不断派官员去考核考察,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对于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皇帝不仅给予表彰,还鼓励他们的好榜样。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他还大量免除了土地上的赋税。
你把名字遮起来嘛,知道的是建文帝,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汉文帝呢。
有个读者说嘛,有道德,有仁心,关心百姓,像宋朝的仁宗那样的皇帝其实不少。宋仁宗虽然仁政施行得挺到位,人也挺不错,但说到底没啥特别大的作为,没留下啥建树。这就说明了,皇帝的品德好不好,未必能用来衡量他的能力高低。
要是朱允炆真有本事,靖难之役他就不会输了,这事说得挺直接。
要是说朱允炆在靖难之战还没开始之前的好些年就已经眼光长远,预料到这场战争可能会发生,那也挺有意思的。这种说法倒让人觉得他其实早有准备,只可惜当时没能抓住机会。
朱允炆当皇太孙的时候,就曾和朱元璋说过这事,他说:“爷爷啊,你搞这么多藩王干嘛呀?对我来说,这都挺麻烦的。”
朱元璋曾说,国家边境的危机很严重,我把藩王们安置在边关,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抵御胡虏入侵,若有他们挡住胡虏,你们才能安心无忧。(我让诸王守御边疆,这样边境就不会动摇,也能让你们得到安宁)
朱允炆曾说,胡虏一旦入侵,藩王还能帮我平定,但假如胡虏被制服后,藩王反我那我该怎么应付呢?(敌人不安定,诸王来应对,诸王不安定,谁来应对呢?)
朱允炆一问,顿时让朱元璋哑口无言,朱元璋当场的反应是“太祖默然,良久曰”,意思就是朱元璋被问得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
朱元璋之所以难以回答朱允炆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的国策布局,将明朝打造成一个稳固的家天下。这家天下呀,是由皇帝、藩王、外戚和驸马共同支撑起来的,牢领导实,坚不可摧。当时朱元璋设计这个制度时,他根本没想到地方藩王会对中央做出反抗的打算,也没考虑到这方面的可能性。
因此,朱元璋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反问朱允炆,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才妥善呢?
朱允炆接下来的回答,可以说是十分经典,答的不能再好再标准了:
用德怀之,以礼治理之,不成的话就削减他的领土,要是不行就改换他的官员,如果还不行,情节严重就派兵攻击他。(皇明史窃·卷三)
如果藩王造反,我会先用道德感化他们,因为我相信自己是个好皇帝,没理由让他们反叛。接着,我会用礼制管束他们,虽然他们是长辈,是我的叔叔,但毕竟我是天子,他们是臣子,造反是不义的,也不守规矩。如果这些办法都没用,听不进去,我就得采取点硬措施了,比如削减他们的封地,限制他们的行动范围,剥夺他们的身份,把他们从藩王变成普通人。这还不行的话,就只能派兵讨伐,告诉他们花儿为什么会这样红。
对于朱允炆的削藩大计,朱元璋的看法是:
是啊,别无他法替代这个办法了。
也只能这样了,没有更优的办法了。
能有这份远见,这份布局,再加上太祖的赏识,您还能说朱允炆是个无能的人吗?
唉,他不光不无能,反倒是一个特别有能力的人。
其实朱允炆后来确实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也不得不这么干。
像宁王和燕王这种级别的藩王,朱允炆不动手削他的,等着他的结果也就只能是慢慢死掉。
到底为什么朱允炆还会败呢?
有人说,朱允炆身边没有合适的人选。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制造了一系列的政治清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案,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那些罪有应得的贪官恶将,违法犯罪的皇亲国戚之外,还有很大一批将领是因为老皇帝要为新皇帝消除威胁而杀掉,比如蓝玉案中,光是侯爵就死了十三个,还捎带手死了两个伯爵,一个公爵,另有一万五千多文武诸僚被杀,《明史·列传卷二十》中的一段评价非常准确:
这样一来,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将军、名将们一个个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也就是说,建国时的著名将军,朝廷里能打的那些将领,大致都被朱元璋给清理掉了。
想一想,像朱元璋这样厉害的开国皇帝,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吗?他真会为了消除威胁,就把朱允炆弄得没人能用吗?
当然不会嘛,所以朱元璋一边处决功臣,一边杀掉名将,还在北伐和其他战役中不断训练新兵,培养出了一批不少的新一代将才,比如平安、盛庸、铁铉、徐辉祖等等,太多了,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朱允炆手底下不是没有人,而是用不过来而已。
咱们得承认啊,在靖难之役里,朱允炆确实出了挺大的用人失误,这事不能只为了给他夸光彩就硬夸,也不能一味吹牛。比如把耿炳文换成李景隆这操作,虽然让人觉得挺奇怪,有点气不过,可实际上,这种换人对整个战争的局势影响并不大。
毕竟,靖难之役可是打了整整四年,燕军对建文政权的攻势也不算一边倒地势如破竹,甚至在不少次的战斗里,朱棣自己都陷入险境,能侥幸活下来,真是命大。
看到这里,不免会觉得有点矛盾:既然朱允炆有德行,有爱民之心,善于治理国家,军队也很强大,身边还有人手,再加上眼光长远、胸怀大局,为什么还会败呢?
前阵子我在作家张明扬的作品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辽东的重臣们都愿意用自己性命去报国,前线的将士们拼死作战才算打完一场场战役。为了筹措军费,朝廷征收了辽饷,可战事依旧是一场接一场地惨败。这样惨烈的局面,恐怕已经不能用传统的忠奸观来说明了,不管是前线的将领怕死还是朝中有人投降,也都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打不过,不就得归咎于实力不够吗?
作家试图分析明军为何敌不过后金军,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实力差,打不过别的原因也不用再去找了。
张老师的这本书作者还没看完,对这段话不好评价,但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对朱允炆的失败来做解释:
朱允炆拥有广大领土,税收源源不断,麾下又有善于征战的将领,他自己也很有才干,既具备古代明君的智慧和品德,又很有治理能力。那为什么他偏偏打不过朱棣呢?
是不是也有可能,不一定是朱允炆不行,而是后来被人叫做永乐大帝的那位,实在厉害得不行呢?
要知道,从整体来看,靖难之役并不是外敌入侵,也不是反叛阴谋,它其实就是大明朝内部的一场争斗,算得上是在皇位之争中一场激烈的斗争罢了。
要说朱允炆和朱棣谁更有实力,不如说,是大明的藩王、外戚、驸马、文官、将领在危急时刻都各自表态,纷纷加入战斗,以各种形式站队,最终奔向了两个不同的阵营。
看似是一场战争,但实际上呢,哪是权力的再一次划分,也算得上是继承人选的重新确定。
本该成为贤明君主的皇帝,偏偏遇上了错的时代,再加上一件最致命的事——他遇到了一个根本无法战胜的对手……
参考资料:
《皇明史窃·卷三》
《明史·恭闵帝本纪》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九上》
瑶瑶. 古时候的君民关系. 阅读,2022
赵轶峰. 明代皇权移转中的合法性较量.史学集刊,2020
热点资讯
- 游戏机排名前十品牌揭秘:这10款热销爆款,谁是你的心头好?
- 别克gl8颜色有几种颜色
- 五万公里特斯拉Model3二手行情,山东青岛准新车,14万多
- 穿越七零逆袭记,退伍糙汉独宠娇妻与萌宝!
- 四个月前,尼日尔悍然强占中国资产,驱逐中方人员,如今怎样了?
- 德玛仕商用净水设备怎么样,水质安全与智能设计的完美结合
- CSI**2025年国际马术场地障碍赛暨济南公开赛26日启幕
- 领克真会玩!Bilibili World的痛车展让老二次元陷
- 想了解office partner?选对它能提升效率、互相支
- 想买一辆宝马5系,开十几年不换车,是否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