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937年·南唐代吴:徐知诰(李昪)废杨溥,建国号“齐”(后改唐)

点击次数:120 发布日期:2025-09-01 12:07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一、权力更迭的前奏:徐知诰的崛起与南吴衰微

南吴自杨行密去世后,政权长期被权臣徐温掌控。徐温通过兵变诛杀杨渥,拥立杨隆演、杨溥兄弟为傀儡君主,自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形成"祭则弘农(杨氏),政由东海(徐氏)"的格局[__LINK_ICON]。徐温去世前,将权力托付给养子徐知诰(原名李昪),而徐知诰凭借早年在升州(今南京)的治理积累了声望——他推行轻徭薄赋,扩建城池,使升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时人赞叹"城隍浚整,楼堞完固"。

与此同时,南吴皇室的权威已名存实亡。杨溥虽于927年称帝,但其政令不出宫门,连任命宰相都需徐温首肯。徐知诰掌权后,进一步剪除杨氏羽翼:931年,他以"谋逆"罪名流放宗室杨濛,并将其毒杀于和州;933年,又将杨溥的弟弟杨璘贬为历阳公,彻底瓦解皇室抵抗力量[__LINK_ICON]。至935年,徐知诰已获封齐王,领升、润等十州之地,建立独立的"齐国"政权,与杨溥的南吴形成并立之势[__LINK_ICON]。

二、禅让闹剧:徐知诰的合法化路径

937年十月,徐知诰正式启动禅让程序。他先指使心腹周宗率百官上表劝进,称"天命已移,神器当易",随后又假意推辞三次,营造"不得已而受之"的假象[__LINK_ICON]。杨溥在金陵宫城举行禅位大典时,徐知诰刻意安排仪式在与杨溥登基日相同的正月二十五日举行,暗喻"十八年一轮回"的宿命论[__LINK_ICON]。典礼当天,杨溥登上祭天高台时险些摔倒,徐知诰的亲信假意搀扶,实则强按其臂膀,形同押解[__LINK_ICON]。

禅位后,杨溥被降为"让皇",迁往润州丹阳宫软禁。徐知诰为彰显"宽仁",表面承诺"杨氏子孙世世为丹阳公",实则在938年十二月派人毒杀杨溥,终年三十八岁[__LINK_ICON]。更残酷的是,徐知诰在942年将杨氏全族迁到海陵(今泰州)永宁宫,强制其内部通婚,至李煜时期,杨氏子孙六十余人被集体诛杀,彻底绝嗣。

三、国号更迭:从"齐"到"唐"的政治隐喻

徐知诰初建国时,国号定为"齐",因其封地包括古齐国核心区域(今山东部分地区),且"齐"在五行中属东方,暗合其占据江东的地缘格局[__LINK_ICON]。但这一选择也暴露了他作为养子的身份困境——徐氏并非传统门阀,难以服众。为解决合法性危机,徐知诰在939年宣布恢复李姓,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并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__LINK_ICON]。他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追尊父祖四代为皇帝,甚至将徐温降为"义祖",以淡化与徐氏的关联[__LINK_ICON]。

这一操作极具政治智慧:通过攀附李唐正统,徐知诰不仅获得江南士大夫的认同(如文人韩熙载、冯延巳等纷纷归附),还为南唐赋予"中兴唐朝"的使命。他在金陵修建太学,恢复科举,推行《升元删定条》三十卷,使南唐成为十国中文化最昌盛的政权[__LINK_ICON]。

四、历史影响:江南政权的转型与遗产

南唐代吴标志着五代时期江南政权从武人专政向文治政权的转型。徐知诰(李昪)在位期间,推行"保境安民"政策,与中原政权保持和平,使江淮地区避免了战火蹂躏。他减免农赋,兴修水利,使"仓廪充实,民户滋殖",为李煜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__LINK_ICON]。

然而,这一政权更迭也充满矛盾:徐知诰为巩固权力,不惜对杨氏赶尽杀绝,其手段之残酷远超五代其他篡位者;而他攀附李唐的做法,虽短期内凝聚了人心,却也导致南唐后期陷入"恢复中原"的虚妄野心——李璟贸然攻灭闽、楚,最终被后周世宗柴荣击败,割让江北十四州,国力骤衰[__LINK_ICON]。

结语

937年的这场政权更迭,本质是五代"君弱臣强"政治生态的缩影。徐知诰以养子身份逆袭,通过权谋与妥协完成代吴建唐,既延续了江南的经济文化命脉,也为后世留下深刻教训:任何政权若依赖权术而非制度,终将在历史浪潮中沉浮。南唐的兴衰,恰似金陵城墙上斑驳的砖纹,默默诉说着那个礼崩乐坏时代的真实面容。#937年·南唐代吴:徐知诰(李昪)废杨溥,建国号"齐"(后改唐)

文章内容由ai辅助生成

热点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