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疫情过后,大家看电影的劲头一直没回到以前那样火热,原因很真实

点击次数:87 发布日期:2025-09-19 04:20

不少人都说,现在花五十块钱进影院欣赏的,不仅仅是电影,更像是一场琢磨人心的社交大考验。

刚坐稳,还没适应氛围呢,零食袋就“嘭”的一声被撕开,手机屏幕在黑暗中一闪一闪的,还有人把影院当自己家一样,不停对剧情发表见解,说得那些头头是道。

忍了又忍,终于把那些打扰给屏蔽掉了,可是看着影片本身,那感觉真让人郁闷得慌。

预告片里的笑料炸裂,结果正片看着却笑不出来,那所谓的爱情戏,尴尬得让人想钻进座椅缝里不出来。

更让人心疼的是,虽然今年暑期档评分都挺高,大家都说不错,可是真正走进影院的人少得可怜。

屏幕越多,可空座也越多,似乎大家越来越不愿意把休闲时光投入到影院里。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01

过去十年里,中国的电影院增长的速度,简直就像房地产开发一样快。

到2024年,全国的银幕总数已突破八万,几乎占据了全球的一半份额。

一方面,影院数量像打了鸡血似的猛涨,另一方面,观众的热情却在悄悄退却。

2019年,咱们国家的电影票房冲到了641亿元的顶峰,那会儿每到节假日,抢票几乎变成了全民参与的运动,热闹得不行。

可自从疫情过去以后,大家的看电影的劲头儿就一直没能回到以前那样火热了。

到2024年,整体票房只有425亿元,比九年前还低点儿。这说明我们兴建了更不少的影院,可偏偏没能把观众都拉回来。

走进好多新开的电影院,装修再高档也扑不灭那冷清的氛围,一个能坐上百人的厅,常常就只有五六个人。

座位的利用率跌得不到5%左右,这么惨的场面,基本上大部分放映时间都在亏本打广告。

影院里空荡荡的座位,就像一个个无遮掩的信号,暗示着中国人越来越不喜欢去电影院了。

02

不少人都挺喜欢回忆2014年前后的那些日子。

那会儿,猫眼和淘票票搞起了补贴大战,观众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拿到9块9的电影票。

当时最疯狂的时候,《变形金刚4》的一场票居然只要一块钱,简直让人震惊。

那可是全民都爱看电影的年代,下班路上一刷就搞定,周末和朋友約個時間就奔影城坐会儿,根本不用找什么借口。

补贴确实带来了繁荣,但也藏着隐患,观众被那么低的价格给惯出来了,进电影院就像是随手捧的小确幸一样,习以为常了。

不过补贴一结束,票价又回到三四十块,大家立马就觉得不划算了。

到2025年,一线城市的平均票价快接近50元,三四线城市也普遍在40元以上。

问题就在这儿,票价一涨,体验反而没提升,座椅硬得像块木板,屏幕还小得像家用投影仪,卫生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花五十块钱买一肚子不舒服,谁还会愿意继续掏钱呢。

03

今天去了电影院,发现现在很少有人能随心所欲地选片,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春节档、暑期档这些黄金时间段,挑一部最火的电影。

要是不看到热播话题,也没遇到谁推荐短视频,很多人根本懒得去打开购票软件。

春节期间变成了唯一的鼎盛档,每一部都在拼命拼搏,不过观众的耐性也有限,大多只会挑一部来买票。

于是,电影公司都拼命砸钱争取排片和做宣传,赢了的话就能夺得年度票房冠军,输了就可能赔得一干二净。

去年春节档的那八部新片,居然有一半到中途就撤了档,真是个最生动的例子,这马太效应现在变得越发明显了。

2014年,前50部电影几乎占了八九成的票房份额,现在只要前20部就够了。到了2025年,《哪吒2》一部影片就拿走了将近四成的票房。

可是事儿就这么个情况,观众们一开始就是冲着哪吒来的,结果看完之后,却再也没回来过。

用一两部长得像巨无霸的作品来撑整个年的节奏,显然打不上长久的牌。

04

其实让人不愿去电影院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花的钱多不多,而是那种体验感不到位。

环境方面的问题挺让人头疼的,例如座椅不舒服、屏幕太小、光线漏光啥的,这些硬件瑕疵直接拉低了观影的沉浸体验。

更让人难受的,就是观众素养的问题,简直无药可救。有的全程讲解剧情,有的在不停接打电话,还有的干脆当成直播间一样开场闹哄哄。

你花的钱买的,基本上不是电影,而更像是一场心里的折磨。

再说说影片的品质吧,网络上预告片那叫一个火热 trending,但实际看完整部电影后,感觉像被坑了似的,让人觉得被蒙了。

特效实在不咋地,剧情又拖得长长的,煽情那叫一个用力过猛,看得观众的耐心一点点被耗光了。

时间一长,大家都得出了个共识,待在家里追短剧、看综艺、用投影仪,比跑电影院实在是划算太多了。

因为你不需要冒险,也不用掏大钱,还省得被陌生人打扰。

05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儿是,影院里的观众年龄在飞快增长。

2021年暑期,那会儿观众的平均年龄还在27岁左右,但到了2025年,这数字已经飙升到32岁以上了。

如今的年轻人不再对电影院抱有那么多的执着,毕竟,对他们来说,看电影已经不算必备的生活方式,更谈不上是社交的必选事情了。

玩游戏、追剧、刷短视频,这些零散的娱乐方式更符合他们的胃口。

要是年轻人不再走进电影院,电影的未来就真是悬了。

票房一直得靠新来的观众撑着,老粉丝硬撑再多也不行。要是没有新面孔加入,光有那么多屏幕,屁用都没有,空壳还不是一样。

06

综合来看,电影院之所以失去吸引力,原因有三:

票价不断上涨,但体验没跟着改善,观众觉得不划算。

大片越来越多了,但散布在普通影片里,品质嘛,真是不太放心;预告和正片的差距,也挺大的,感觉像是不太搭调。

备选方式多了去了,比如流媒体平台、短视频和综艺节目的兴起,把大家的注意力给瓜分了,很多人根本懒得跑影院。

这几项因素加到一块,导致电影院越来越得靠几个大热门来维持生计。一旦缺少了那些卖座的大片,影院就只能在观众少得可怜的情况下硬扛着。

实际上,中国人并不是真的不喜欢电影,而是对这种看电影的方式不感兴趣。

大家愿意为好故事买单,但不愿意花高价忍受糟糕的体验。未来电影院能否复兴,关键要看能不能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提升服务水平:让影院的氛围真心舒服,不再只是表面上的装饰而已。

与众不同的定位:专注于营造沉浸体验和社交互动的观影环境,而不仅仅是放映设备的堆砌。

提升影片品质:少点那种流水线制造的差片,多多推出那些能真正打动人心的佳作。

吸引年轻一代:把看电影变成一种社交方式,让他们觉得去影院是值得的事情。

要是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影院里的空位肯定会越来越多。

07

有人说,自从电影出现以后,人类的寿命起码增加了三倍。

现在去影院看电影,感觉更像是在摸彩,你根本不知道会碰上精彩的故事,还是遇到让人想转头走开的烂片。

电影院要想重新吸引观众,就得搞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花两个小时坐在这里看电影?

要是不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观众就会把时间留给其他娱乐项目。

电影一直都是讲故事的那门艺术,未来电影院的发展,不取决于屏幕有多少,而是看能不能坚持讲好每个故事的初心。

等到某天,观众再觉得那五十块钱花得值得,影院才能重新变得热闹非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