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又一个铁饭碗碎了!当年挤破头考进银行的年轻人,开始辞职了?

点击次数:159 发布日期:2025-09-11 09:55

年薪50万的岗位,一说辞职就辞职,完全不在乎朝九晚五的上班规律,也不在意那3001的录取竞争,甚至都不在乎这份工作的体面。穿上制服,迈进那栋玻璃幕墙的高楼……

曾几何时,银行岗位像是带着金边的童话,许多人拼尽全力也想挤进去。

不过,情况开始有了不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银行撑了一段时间后就主动辞职,甚至连“银行行长”这种位置也会突然辞职下来。

据一些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银行整体的离职率差不多是19%,而新进员工的失业率竟然高达70%。

难不成,银行这个“铁饭碗”果真不那么诱人了?

金融专业的光环

曾几何时,金融专业的光环耀眼得让年轻人都得打车去追,想听大银行的宣讲会,“双非”院校的学生还得专门跑到名校“蹭课”才行。

会场里热闹非凡,每个座位后面都摆着三百份简历,大家都在拼这个机会。

挤进这个圈子,代表着迈入了一个安稳又优越的人生阶段。虽然起步的薪水不错,但更吸引人的是丰厚的绩效奖励、全部缴纳的五险一金、带薪休假、节日福利,甚至还有定期发放的米面油,这些共同打造出一个体面舒适的生活范例。

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朝九晚五,周末双休,这份工作带来的舒适氛围和社会认可,比不少职业都强得多。

成功进入的人,可以说是天赋异禀的佼佼者。

家族微信群为了那份录用通知,一连发了三次红包,喜悦之情都溢出屏幕了。

不少人都在家人的保护和安排下,顺顺利利地进入了这个“金色保险箱”,根本没想过这份光亮会一直亮着。

他们把这个时代带来的好处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觉得这份体面、安稳和优越,本来就应该如此,还会一直保持下去。

那可是个行业的黄金时期,也是个关于职场梦想的虚幻泡影。

这座“围城”不仅让他们的时间停滞不前,还把他们的经历牢牢套住,有些甚至让人“痛不欲生”。

辞职风波

到2025年4月初,一条关于“杭州银行行长虞利明突然辞职”的消息,顿时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热议。

就算高层人事有点变动,杭州银行的业绩表现还是挺不错的,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据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这家银行的净利润一直在双位数上稳步增长,净利润的提升速度一直接近A股上市银行的领跑位置。

2024年,杭州银行的营业收入达到383.81亿元,比去年多了9.61%;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是169.83亿元,同比增长了18.08%。

银行的业绩这么棒,行长居然就离职了,真让人搞不明白啊。

谁都没料到,那金光闪闪的光环悄悄褪去,银行的职位慢慢从神坛滑向了现实的尘埃里。

以前代表身份和享受的“VIP”服务,如今被冷冰冰的“KPI”考核彻底替代了。

工资条变成了最直截了当的见证者。

河北某支行的柜员晒出了本月的实发工资:4873元,这个数额跟以前的“丰厚收入”差得挺远,基本上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绩效奖金变得越来越飘忽不定,甚至出现了“反向讨薪”的怪现象——发到手的钱,居然还得被追回来。

舒适圈早就不在了,朝九晚五的工作也变成了过去的故事,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几百万的存款目标和各种理财产品的推销任务。

员工变身推销员,跑遍大街小巷,还在亲戚朋友那儿不停嘴。

身边的事例接连不断。

三年前,李文用1400的比例,成功挤进了一家国有银行,全家人在饭店里摆了三桌酒席庆贺。

母亲特意把录取通知书用彩色打印出来,放在收银台最醒目的地方。

现在,他每天最怕的事情,就是一打开手机通讯录——还有三十个客户待联系,这个月的存款指标还远远没有完成。

天一亮七点钟,李文在镜子前练起了笑容。

新换的AI摄像头会不断监测员工的表情,得分会被算进每个月的绩效评估里。

他回想起当初入职培训的时候,行长曾说过:“咱们银行的人得有银行人的精神气。”

如今,“精气神”变成了屏幕上跳跃的分数:微笑的弧度85分,眼神交流79分。

上个月的工资单还藏在抽屉底下。

基本工资是3200元,绩效奖金没发,扣掉五险一金后,实际到账是4876元。

和我同期加入公司的那位程序员朋友刚换了工作,月薪比我高出三倍。

现在办公室里不再有人讨论买房买车的事,大家最喜欢聊的就是各种电商平台上的优惠券。

下班路过那家支行的荣誉墙,看到2018年度“最佳服务支行”的奖牌被擦得亮亮的。

玻璃反射出他赶忙的背影,那套西装还算得上是入职时花两千块专门定制的,如今已经稍微暗淡了些。

隔壁工位的小王昨天把辞职信交了上去,今年已经是第七个离开的人了。

天一黑,李文在银行门口站着,拿出手机亮起屏幕来。

通讯录里那个备注写着“某局张科长”的人,他已经犹豫了三天到底要不要打这个电话——上次对方直接挂断的忙音还在耳边嗡嗡作响。

霓虹灯照在光滑的银行标志上,反射出一圈模糊的光晕。

李文总爱自揭底:“现在别人看我眼神,像看传销似的。”

最让人喘不过气的,莫过于随时随地都在的考核压力。

那种对微笑细节都不放的服务质量监测,加上跟业绩紧密联系的奖惩机制,搞得每天都像走在钢丝上似的。

要是一有投诉出现,底层的员工通常都得第一时间背上“背锅侠”的名头。

晋升的路基本上堵死了,这三年里晋升的可能性不到1%,这一下子把最后的幻想也打得粉碎了。

当“关系户”成了常态,角逐的焦点也由本事变成了谁的后台更深厚。

这座曾经闪耀的金色宫殿,终于展现出它那冷峻的内部阶梯。

走出去

当银行那光鲜亮丽的外表逐渐淡去后,辞职变成了越来越多人会考虑的一个选择。

不过,走出去之后的路,可没想象的那么顺畅。

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都是一些光鲜亮丽的转型故事:有的前柜员辞了职,开起了剧本杀店,一个月能挣20万;也有银行职员投身于区块链行业,顺利实现了人生的大逆转。

这些故事经过包装,变成了逆袭的典范,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得挺广。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类例子少得就像神话一样,成功的大多靠个人的创业天赋或技术底蕴,而和在银行工作的经历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对大部分普通的柜员来说,现实情况可真是困难得多。

他们的操作技能几乎都是照着模子刻出来的,替代性也特别强。有人还直言不讳地说:“这工作就像小学毕业生都能做得了。”

要是没有啥特别的专业本领撑着,转行的路可真是满是坎坷。

不少人都在观望中决定继续待下去。

不是因为觉得满意,而是经过一番考虑再做决定。

当离开的勇气被现实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坚守反倒变成了另一种选择。

他们对工作的期待放低了,不再幻想升职和高工资,只希望能有份稳定的工作收入。

要不要离开,心里都挺难做决定的。

留下来的人要忍受梦想跟现实的差距,走的人则得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这座城内外,都挺不容易。

写到最后

银行业的辉煌期逐渐过去,这其实不是某个行业的悲情故事,而是一场价值观的回归。

当那段一帆风顺的日子告一段落,普通生活变成了大部分人的日常。

拿各种行业一比,银行岗位还是挺有优势的:工作关系稳妥,社会保险齐全,工作环境也算不错。

所谓的“苦”,其实是跟以前超出行业标准的优待相比而言,这种差距带来的不舒服,主要还在于心理上的不平衡感。

随着时间推移,银行业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特殊待遇,回归到普通服务行业,这也算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逐步成熟的自然表现。

曾经的“金饭碗”其实就不是常态,现在的变化才是真实反映行业当前的状况。

接受平凡,已经变成了一门必修的功课,这不等于说放弃追求,而是在重新找寻生活的真正意义。

抛开“天之骄子”这个包袱,才能在与现实达成和解时摸索出新的支撑点,平凡的工作、普通的生活,也一样能撑起有意义的人生。

关键不在于这个行业是不是闪耀夺目,而是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能找到让自己心里踏实的感觉和存在的价值。

这种脚踏实地的生活方式,也许比追逐那些空虚的光环更值得珍惜。

唉,你觉得怎么样啊?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热点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