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发起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为何邓小平未任命粟裕担任指挥官?
1979年2月17日,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五十多万中国边防军集结在中越边境线上,分成东西两路,对越南展开了惩罚性打击。
很快,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了耀眼的胜利,不仅东西两线全面向越南北部边境深处推进了三十到五十公里,收复了越南侵占的中国领土,还一次性消灭了越军57,000多人,完全达到了事先制定的战略目标。
那会儿,打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可都是我们新中国两位开国上将:负责西线战事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以及统领东线作战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
尽管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出了漂亮的战果,但这场战役并不算十全十美。虽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胜利,完成了既定的战略目标,解放军和支前民兵也付出了6954人牺牲、伤者超过14800人的代价,期间还暴露出不少困难和不足。
中国人民解放军,凭借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战绩,曾在战场上正面击退美国军队,赢得“陆战无敌”的美名。但是,在对自己曾经培养的学生——越南军队的惩戒战争中,居然遭遇了如此惨重的伤亡。
虽然有不少客观原因,比如训练不充分、武器装备不够先进、后勤补给有待加强、对当地环境不熟悉之类的,可这样的大规模伤亡,仍然让人觉得像是有点微瑕的白壁上出现的小裂缝似的。
于是啦,很多人都忍不住开始幻想,要是当年1979年打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要是粟裕大将亲自指挥,那结果是不是会更热闹一些呢?说不定,我们这边赢得更漂亮,损失也会少不少。
不用多说,许世友、杨得志虽说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上将,更是我军里头的传奇人物,但不管从战绩、成就还是威望来看,他们跟粟裕大将就不能同一个水平。
这样一来,要是粟裕大将真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担纲指挥,估计结局可能会比原先预期的更理想。既然这个道理摆在眼前,为什么军委没有让粟裕大将领军出征,反倒是派许世友和杨得志呢?
实际上,1979年军委下令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不光粟裕大将还在世,十大战略元帅里的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还有叶剑英,十大将里面的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都还活着。至于那些开国上将,除了许世友之外,资历和能力都不逊色,而且还都在世的,这样的人数还不少呢。
实际上,邓小平挑选许世友,可能有几个原因吧。许世友这人嘛,性格彪悍,有那股子冲劲和敢打硬仗的胆气,挺适合在关键时刻用上。再说,他在战场上打过仗,经验丰富,敢于亮剑,不怕出头。而且,邓小平看中的是实干型的,将军的作用可不仅仅是谋略,更多的时候还是要靠那股子冲锋陷阵的劲儿。听说,许世友这个人虽说不像一些谋略家那么善于盘算,但在战场上那是人尽皆知的勇猛,将实战经验发挥到极致,能稳定军心,又敢于吃苦,挺靠谱。由此一来,邓小平觉得,把这样一位有胆有识的勇将放在关键位置,或许比起只会兜圈子的谋略家更有用。
要说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不用许世友,那还能选谁呢?在那时四大元帅里,叶剑英元帅基本上很少参加前线作战,再加上他当时还担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事情多得很,忙得不亦乐乎,所以,打个比方,叶剑英不太可能被定为那位统帅。
说起刘伯承元帅,也算是差不多的情况。虽然刘帅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誉为“军神”,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就不再在一线部队待着,而是开始着手筹建军事院校了。
到1979年的时候,刘帅已经离开一线部队整整30年了,再加上那会儿刘伯承元帅已经87岁高龄了,不管是精神还是身体状况,都不适合再去挂帅指挥了。因此,刘帅自然也就被排除在外了。
聂荣臻元帅也差不多是这个情况,一方面,叶帅已经80岁高龄,身体吃不消那么大的压力,不能应付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身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帅也得掌握全局,根本不会跑到前线去指挥作战。
徐向前元帅也差不多是这个模样,徐帅作为我军指挥水平非常厉害的领军人物之一,从红军时期开始就以调度大兵团作战闻名遐迩。所以,要是让他来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完全没啥问题。
不过呢,徐元帅当时已经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国防部长,负责这个事嘛,他主要是作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决策者,具体的指挥工作还是由其他人来完成,徐帅算是幕后操盘手。
按这样来看,四大元帅一方面年纪都不小,另一方面又身居中央,要全面掌控大局,自然没空也没精力去中越边境指挥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
那个,出生于1907年的粟裕大将,年龄比负责东线战场指挥的许世友上将还要年轻两岁,难不成他反倒更合适吗?
一方面,粟裕作为我军众所周知的战神,他的指挥技巧早就赢得了国际上的推崇。要是他来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毫不费力。
要说这时候粟裕大将也没有特别繁忙、忙不过来的职务,只是担任个中央委员这样的角色,所以他有足够的空闲时间,能担任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要指挥官。
你说的这粟裕大将,看着挺合适的,为什么中央没把他列在主要的指挥人选里呢?
最让人惋惜的原因莫过于,虽然粟裕大将比起其他老帅们年纪更轻一些,但他的身体状况反而更差,已经不堪负荷去指挥一场上万人的大战。
虽然1907年出生的粟裕大将算是十大元帅和十大将中比较年轻的开国将帅,不过就身体状况来说,粟裕大将远远谈不上健康。
早在1927年就投身于武昌起义的粟裕,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所有重大战役,而且大多时间都在偏远地区单枪匹马奋战。所以,经历了无数战火的粟裕大将,先后六次在战场上中了弹,身负重伤。
可得说,战争时期条件特别恶劣,受伤后很难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所以粟裕大将多次负伤,身体状况变得相当差劲。比如说,他脑袋里一直插着三块弹片,直到去世后火化时才拿出来,他的胳膊也是在战场上受伤留下的永久残疾。
因此,粟裕大将身子因为那段残酷又紧张的战争,多次受伤,身体状况变得很差。同时,身体上的这些伤病,也成为了他在开国初期无法率领部队去朝鲜战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粟裕大将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用脑,再加上之前多次负伤,身体早就吃不消了,那时候的粟裕大将,身体状况糟糕得已经无法正常工作了。
所以,等到毛主席点将让粟裕去朝鲜带兵,本来粟裕是准备就绪的,可是他的身体一直没有好转,最后甚至严重到不得不去苏联治病。无奈之下,毛主席只好换人,最终让彭德怀元帅去带兵打朝鲜战场。
到1976年以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粟裕大将的身体状况变得更差,他的心脏病也愈发严重,还还发展出了心包炎、胸膜炎和肺炎。
大家都清楚,战争关乎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存亡,一点点疏忽都不能有。因此,作为指挥官,得考虑的事情繁琐得让人头疼,这对他的精力和脑力可是个不小的考验。
真是令人惋惜啊,粟裕的军事天赋那是真的没话说,可惜身体已经顶不住那种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折腾了。
所以,即使大家再怎么惋惜,也无论粟裕大将多么希望为国尽忠,都已经力不从心,难以再施所能。
实际上,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的前一年,也就是1978年,粟裕大将早就打算南下,去看看当年曾经奋战过的地方。
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重游井冈山,缅怀那段战斗的岁月,另一方面则是借着当年的亲历者身份,把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经验和教训都好好总结一遍。
没过多久,粟裕大将的身体就撑不住他这次的行动,最终只好因为身体原因半路收手,这个心愿也没能实现。
来到1981年,粟裕的大脑血管又出了问题,脑溢血一发,他的身体更差了,记忆力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身体这么糟糕,成了他无法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关键原因。
1979年,粟裕已经离开前线部队整整20年了,这会儿,他对解放军的前沿部队已经比较陌生,远不如像许世友等那些一直在军中任职的人那样熟悉和了解情况。
也就是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从古到今无数经验都证明,打仗最忌讳的就是毫无准备。而作为我军的战神,粟裕对这个道理,自然再清楚不过了。
不过,自1958年起,粟裕大将就退出了一线战场,转而担任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逐渐走向了幕后。
所以说,就算是战功显赫的战神,离开一线部队二十多年来,也不能马上就带领军队赢得胜利,他得先对部队有个透彻的了解才行。
那会儿,正值越南不断挑衅,加上国际局势紧张,根本没给粟裕太多时间去熟悉部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在兵家一直是大禁忌,中央和粟裕自然也不会犯这个错。
这个原因也是邓小平挑选许世友和杨得志当对越自卫反击战指挥官的主要原因。原因很简单,这两位不仅一直在部队里干,从未离开军队,而且对越南战场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许世友一直担任广州军区的司令员,这个位置离越南很近,不仅是对越援助的主要力量,而且那里的一些环境跟越南非常相像。也就是说,许世友对越南的情况了解得特别清楚,绝对算得上是最懂越南战场的将领之一。
杨得志的情况也大致相似,从武汉调到昆明军区担任司令员之前,他在抗美援越时曾担任援越的军事顾问,还曾亲自跑到过越南,对越南的军队情况和地形有相当的了解。
因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都不如越军,所以这场战争中,气势变得格外关键。
在鼓舞士气、作战勇敢方面,许世友在解放军里绝对算得上头号人物。从加入红军起,许世友就一直是红四方面军的著名猛将,战场上他一向以勇猛不惧死、冲锋在前的作风闻名,这和粟裕的“智将”风格完全不一样。
事实证明,这点确实没错,许世友一到前线,就发现官兵们普遍存在新兵比较多、武器装备落后、长时间训练不足、实战经验缺乏这些许多难题。
到了1979年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中国刚刚迈出了改革开放不到一年的步伐,所以那会儿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科技水平,都算不上什么强项。
再说归根到底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训练不够到位,部队整体的军事素质比以前差了不少;另一方面,部队里的新兵占比很大,导致整体实力没有以前强。
而且,这点不能忽略哦,那会儿中国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大多都驻扎在北边,主要是为了防范陈兵百万的苏联军队南下,还得配合越南的局势。
所以,真正上战场的中国边防部队主要还是乙种师占多数。再加上1979年那会儿,中国已有十多年没参加过大规模的战事,所以部队的实战经验也显得相当缺乏。
最令人头疼的是,这些问题都没有什么立即可以解决的办法。为了震慑那些捣乱的小人,许世友甚至直接下达了十杀令。在威慑与恩威并施的双重压力下,前线部队的士气和战斗意志一下子强了不少,也为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方面,虽然粟裕大将或许也能应付得来,但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没有米怎么能煮出饭,粟裕显然也比不过许世友,毕竟他熟悉的部队和越南都比粟裕更了解些,所以选择更懂得阵地和情况的许世友自然更合适。
归根结底,这也跟粟裕大将当时的身份有关系,自从1958年“靠边站”之后,他一直退居二线,始终没有得到再次重用的机会。
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领导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上台后,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局面依旧没有实质性改善。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粟裕未能再次被重用或者主攻越南的局势。
除了前面说的那四个原因,其实还藏着一个原因:让一直战功卓著、被称为“战神”的粟裕来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有点大材小用。
俗话说杀鸡用牛刀,越南就算是中国南方边疆那小国,便是个吃里扒外的“白眼狼”,不管它有多丰富的战斗经验、取得了多少战绩,我们在战略上都完全没必要放在眼里。
这事儿也能从邓小平讲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话里看出来,他曾用一个特别形象又生动的比喻来表达这个意思,叫做:“小朋友不听话,该打屁股了”。
所以,在中国心里,越南不过是个不听话的小朋友罢了,不管它怎么叛逆、怎么变成“白眼狼”,既然中国从没想着占越南的领土,根本不可能走越南战争时美军那条路。中国天生就站在不败的地位,自然不用出动全部的战神。派两个开国上将去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样已经算给越南个面子了。
热点资讯
- 娱乐圈镜头下4位清瘦男星,粉丝呼吁多吃点饭,保持健康状态
- 张予曦毕雯珺同框引热议:颜值组合谁不爱?
- 防弹盾牌透射比分析
- “库存压力的猫变了!网友发现背后的大秘密”
- 中国科学家找到参与哺乳动物再生的首个分子开关
- 树叶粉碎机的核心功能和特点
- 时光从不败美人!王祖贤温哥华近照曝光,全黑LOOK气场全开,
- 杨洋新角色韩立引期待,演技细腻获好评,努力值得肯定
- 主文件表损坏怎么办?数据恢复全流程解析
- 杰伦格林成太阳新巨头, 控卫戴维森将穿火箭4号球衣, 他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