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道江会议定坚守战略,敌后作战任务却无人敢接
声明:本文基于历史资料与口述采访改编创作,涉及宗教历史与人文议题,仅供参考,请理性对待,切勿盲从或过度解读。
12 月 11 日七道江会议上争论白热化:有人喊着 “硬守就是送死”,有人建议 “先打一仗试试水”。
4 纵副司令员韩先楚突然站出,戳破敌军致命弱点,还提出一个大胆计划。
最终会议定下坚守战略,可最凶险的敌后作战任务却没人敢接……
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上,韩先楚与陈云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而这一切的起点,便是那场至关重要的南满保卫战。
1946 年的东北,局势错综复杂。
国民党军凭借美国的援助,占据了沈阳、长春、锦州等重要城市,其麾下的新编第一军、新编第六军等部队,全部配备美式武器,战斗力强劲。
反观我军,刚刚经历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转变,部队因长期作战减员严重,初入东北时,装备简陋到甚至没有成建制的炮兵部队。
经过初期的交锋,我军主动进行战略撤退,在北满逐渐建立起了稳固的根据地,但南满地区的形势却愈发严峻。
蒋介石对东北的战略地位极为看重。
1946 年 10 月 17 日他亲自飞抵沈阳,在东北行辕召开军事会议,向杜聿明、郑洞国等将领下达了 “南攻北守,先南后北” 的作战命令。
为了执行这一计划,国民党军调集了第52 军、第 60 军、第 93 军等 8 个师,总兵力达到了 10.6 万人,分三路向南满根据地发动了进攻。
当时的南满根据地,仅仅下辖临江、长白、抚松、靖宇、辑安5 个县,总人口只有 23.4 万,其中 12 万是老弱妇孺,能够参与支前的青壮年不足 5 万。
而部队呢也只有东北民主联军第3 纵队、第 4 纵队以及地方武装共 3.2 万人,物资供应极度匮乏。
粮食方面每月的缺口达到了15 万公斤,只能依靠群众捐献口粮来弥补。
弹药储备仅仅够一次中等规模的战斗使用,主要还得靠战场缴获来补充。
药品更是稀缺,仅有的青霉素、磺胺类药物需要通过安东至临江的秘密通道从关内转运,每个月的运输量还不到30 箱。
更糟糕的是国民党军每天都会出动12 - 15 架次的飞机对南满根据地进行轰炸扫射。
到了11 月中旬临江县城 30% 的房屋被炸毁,长白县的多个村庄被焚烧,群众们被迫转移到深山的洞穴里居住,生活条件比抗日战争时期还要恶劣。
1946 年 11 月 9 日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了紧急会议,专门研究南满的局势。
会议的气氛十分沉重,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首先发言:“现在南满敌我力量相差太大,部队缺衣少食的,再这么坚守下去,恐怕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我建议把主力撤到北满,和松江、合江军区的部队会合。”
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认同,第3 纵队司令员程世才也补充说:“南满的地形狭窄,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敌人的机械化部队推进得又快,我们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就在会议快要形成“放弃南满” 的决议时,刚从北满调任辽东军区政委的陈云突然站了出来,他说:“南满绝不能丢!如果南满失守了,国民党军就可以集中 10 个师以上的兵力向北进攻,到时候北满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整个东北的战局就会变得不可收拾。”
虽然他的观点遭到了部分将领的质疑,但最终还是促使东北局向中央请示南满的战略部署。
11 月 16 日中央军委回电:任命陈云为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萧劲光为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华为南满分局副书记,组成 “南满前线指挥所”,全权负责南满的军事指挥。
1946 年 11 月 27 日清晨陈云穿着旧灰布棉大衣,萧劲光穿着军绿色棉大衣,萧华背着装有文件的布包袱,从哈尔滨登上了前往朝鲜罗津的火车。
之所以选择绕道朝鲜,是因为国民党军已经封锁了沈吉、梅辑等主要的铁路线,直接南下需要穿越敌人的3 道封锁线,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而经过朝鲜转道,虽然行程增加了500 多公里,但可以借助中朝边境的秘密通道安全地抵达南满。
11 月 30 日三人到达了朝鲜清津港,随后又换乘汽车前往中朝边境的辑安口岸。
从辑安到临江县城的210 里山路被积雪覆盖,汽车根本无法通行,只能徒步前进。
12 月 1 日出发的时候,萧劲光看到陈云面色苍白,就劝他说:“陈书记,你身体不好,我让警卫员给你牵匹马来。”
陈云摆了摆手说:“不用,战士们都是步行,我不能搞特殊。”
在行进的途中气温低至零下28 摄氏度,陈云的棉鞋好几次都陷入了雪窝,警卫员想要帮忙,他却说:“我自己能行,你去照顾后面的同志。”
经过三天三夜的行军,12 月 4 日傍晚,三人才终于抵达了临江县城。
此时的临江县城一片萧条,街道上只有少数群众匆匆走过。
辽东军区司令部设在原来的县政府大院,参谋处长李作鹏向陈云、萧劲光汇报说:“第 3 纵队驻在临江以西,第 4 纵队驻在通化以北,目前两个纵队都已经开始准备撤退了,每个连队都发了 3 斤辣椒、2 斤生姜用来御寒,还配备了斧头、锯子各 10 把,打算必要的时候翻越长白山撤到北满去。”
萧劲光接着问:“战士们的情绪怎么样?”
李作鹏回答说:“部分战士有畏难情绪,尤其是新补充的解放战士,逃跑的现象时有发生。”
陈云听完眉头紧锁,说道:“必须尽快召开会议,统一思想。”
1946 年 12 月 11 日上午 8 时辽东军区师以上干部会议在临江县城七道江村的村委会大院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纵队的司令员、政委以及师级主官,一共 32 人。
会议由萧劲光主持,议题很明确,就是南满部队到底是坚守还是撤退。
会议一开始就陷入了激烈的争论,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意见。
第3 纵队副司令员曾克林主张撤退,他说:“我们现在的兵力不够,装备又落后,粮食也只能维持 10 天,硬守的话就是去送死,还不如撤到北满去保存实力。”
这个意见得到了第3 纵队参谋长罗舜初、第 4 纵队 12 师师长江燮元等 15 人的支持。
第4 纵队 11 师师长蔡正国提出 “先打一仗看看”,他说:“可以集中第 4 纵队的主力在通化附近打一次伏击,如果能打赢就坚守,要是失利了再撤退。”
有5 个人附和他这个意见。第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周保中建议 “留少撤多”,他说:“留下 2 个团在南满开展游击战,主力撤到北满去。”
支持这个观点的有7 个人。
而第4 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则坚决主张坚守,他说:“南满是牵制敌人的关键,绝对不能撤!” 但当时只有第 4 纵队 10 师师长杜光华支持他。
曾克林反驳韩先楚说:“敌人有 10 万人,我们只有 3 万,怎么去牵制?再说了,粮食弹药都跟不上,迟早会被拖垮的。”
韩先楚立刻回应道:“敌人虽然人多,但是他们的战线拉得太长了,从沈阳到通化有 500 多公里,每个据点都得派兵防守,实际的机动兵力还不到 5 万。
我们虽然人少但是经过新开岭战役的锻炼,战斗力可不弱,11 月 2 日我们还全歼了敌第 25 师,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陈云一直都在认真地倾听,没有急于表态。
等大家都发言完了,他拿出了准备好的统计数据,“大家先看看这些数字。南满每平方公里可以支撑 3 名战士,北满每平方公里只能支撑 1.5 名,如果我们 3.2 万人撤到北满去,北满最多只能接纳 1.8 万人,那剩下的 1.4 万人怎么办?再看看工业,南满有 22 座煤矿、15 座铁矿,还有 7 家机械厂、3 家纺织厂,这些可都是军工生产的基础啊,要是丢了南满,北满的兵工厂就会缺原料,战士们冬天的棉衣都做不出来了。”
他顿了顿,接着说:“更重要的是,如果放弃了南满,敌人就可以抽调 10 个师向北进攻,北满的压力就会骤增,到时候东北可就真的危险了。”
尽管陈云的分析有理有据,但大多数将领还是顾虑实际的困难。
第3 纵队 7 师政委李伯秋说:“陈书记,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现在战士们连单裤都还没换呢,怎么坚守啊?”
就在这个时候韩先楚又站了起来,他说:“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我建议 4 纵主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作战,牵制敌人的兵力,3 纵在正面进行防御,这样既能分散敌人,又能寻找战机。”
4 纵政委彭嘉庆也随即表态支持,他说:“我们可以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根据地,解决粮食补给的问题。”
辽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莫文骅也补充说:“只要思想统一了,通过政治动员,战士们的士气肯定能提上来。”
随着韩先楚、彭嘉庆等人的表态,会议的气氛逐渐发生了转变。
曾克林、罗舜初等原本主张撤退的将领也开始动摇了,曾克林说:“如果 4 纵能深入敌后牵制敌人,3 纵在正面还是能够顶一阵的。”
经过一整天的讨论,会议最终确定了“巩固长白山区,坚持敌后三大块” 的战略方针,也就是主力部队坚守长白山根据地,同时在辽南、辽东、辽吉三个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战略方针确定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谁来率领部队执行深入敌后的外线作战任务呢?
外线作战需要脱离根据地,在敌占区机动作战,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解决粮食、御寒等一系列的问题,风险极大。
萧劲光问道:“外线作战任务艰巨,哪个纵队愿意承担?”
会议室里当这个任务被提出来的时候,一时间无人应答。
盯着桌面有的摩挲着腰间的枪套,还有的望向窗外飘落的雪花,没人主动开口。
此时正值零下25 摄氏度,窗外的寒风卷着雪粒拍打窗户,发出呜呜的声响,更添了几分凝重。
“我来说两句。” 打破沉默的是 4 纵政委彭嘉庆。
他向前倾了倾身子,目光扫过在场众人:“4 纵将士跟着韩副司令员打了新开岭战役,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但敌后作战不是小仗,得把困难想透,没有根据地依托,粮食怎么解决?伤员怎么安置?敌人要是调集兵力合围,我们怎么突围?这些问题不明确,仓促领命就是对部队不负责任。”
他的话刚说完,3 纵参谋长罗舜初接着说道:“3 纵这几个月一直在正面抗击敌人进攻,减员已经超过三成,武器弹药损耗也很大,实在抽不出足够兵力承担外线任务。不是我们畏缩,是真的力不从心。”
就在这时韩先楚猛地站起身,军靴踩在冻得发硬的泥土地上发出“咚” 的一声。
“我带 4 纵去!”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彭政委说的困难我都清楚,但困难再大,也没有丢掉南满的后果严重。至于粮食,我们可以发动敌后群众;伤员可以分散安置在山区老乡家里;敌人合围?他们战线本来就长,只要我们机动灵活,他们根本抓不住我们的主力!”
陈云一直坐在角落的木凳上,手指轻轻敲击着膝盖。
听到韩先楚主动请战,他缓缓开口:“韩副司令员,你想清楚了?4 纵要深入的是敌占区腹地,周围有敌人 5 个师的兵力,一旦陷入包围,我们很难及时增援。”
“陈书记,我想清楚了。” 韩先楚走到陈云面前,立正敬礼,“4 纵 10 师、11 师都是老部队,经得起考验。我计划把 4 纵分成三个支队,以团为单位分散行动,既可以各自为战牵制敌人,又能在关键时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萧劲光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着通化、本溪一带:“这里是敌人的补给线枢纽,要是能掐断这里,敌人的进攻就会受挫。但这一带驻有敌第 25 师残部和新编第 6 军的一个团,防守很严密。”
“越是严密,越有价值。” 韩先楚走到地图旁,指着本溪以东的山区说,“我们可以从这里穿插进去,先打掉敌人的几个据点,再沿着太子河两岸活动,扰乱他们的补给线。”
12 月 12 日清晨4 纵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韩先楚部署具体作战任务:10 师由杜光华率领,向本溪以东地区挺进,重点打击敌人的运输车队;11 师由蔡正国率领,插入通化以南,破坏敌人的通讯线路;12 师由江燮元率领,留在通化以北牵制正面敌人,配合主力行动。
会议结束后各部队开始紧急准备,战士们把仅有的单裤套在棉裤里,将辣椒、生姜分装在干粮袋里,后勤部门则把搜集到的200 多把斧头、锯子分发给各连队,用于开辟行军道路。
12 月 14 日凌晨 3 点4 纵主力冒着零下 30 摄氏度的严寒,悄悄离开驻地,向敌后进发。
韩先楚与战士们一起步行,棉帽上结满了冰霜,眉毛、胡须都冻成了白色。
行至中途10 师 30 团突然报告:“前方发现敌人的巡逻队,大约一个排的兵力。”
韩先楚立刻下令:“30 团隐蔽接敌,尽量抓活的,不要暴露目标。”
30 团战士借着雪堆的掩护,慢慢靠近敌人,趁其不备发起突袭,仅用 15 分钟就全歼了这股敌人,俘虏 23 人。
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正在本溪以东的小市镇囤积粮食,准备支援前线。
韩先楚当即决定改变计划:“10 师连夜奔袭小市,打掉这个粮站;11 师继续按原计划行动,牵制敌人注意力。”
10 师官兵顶着寒风急行军,连续走了 12 个小时,于 12 月 15 日凌晨抵达小市外围。
杜光华观察发现,粮站由一个营的敌人防守,周围还设有铁丝网和岗楼。
他命令28 团从正面佯攻,29 团、30 团分别从两翼迂回,趁敌人换岗的间隙发起进攻。
战斗打响后正面进攻的28 团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两翼部队迅速突破铁丝网,冲进粮站。
敌人没想到我军会突然出现,仓促抵抗了一个小时就溃败而逃。
此次战斗4 纵 10 师歼灭敌人 300 余人,缴获粮食 15 万公斤、棉衣 500 余件,不仅解决了自身的补给问题,还为后续作战储备了物资。
与此同时11 师在蔡正国的率领下,成功破坏了通化至沈阳的通讯线路,使敌人的指挥系统陷入混乱。
国民党军第52 军军长赵公武得知后,急调两个团前往清剿,却被 11 师牵着鼻子在山区打转,始终找不到我军主力。
12 月 20 日国民党军调集第 2 师、第 25 师残部共 4 个团的兵力,对深入敌后的 4 纵 10 师实施合围。
韩先楚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11 师袭击敌人的后方基地凤城,迫使敌人分兵回援。
同时命令10 师向长白山方向突围。
10 师在杜光华的指挥下,白天隐蔽在山林中,夜晚借着月光行军,饿了就啃冻硬的玉米面饼,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
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行军,10 师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与留在长白山的地方武装会合。
就在4 纵在敌后开展游击作战的同时,3 纵按照七道江会议的部署,在正面战场顽强阻击敌人。
12 月 25 日国民党军第 52 军第 2 师向临江以西的六道沟发起进攻,3 纵 7 师依托阵地进行防御。
战斗中7 师 20 团团长亲自带领战士们冲锋,打退了敌人的 8 次进攻,阵地前留下了敌人 200 多具尸体。
敌人见正面进攻受挫,又调来了飞机和大炮进行轰炸,7 师 20 团的阵地几乎被夷为平地,但战士们依然坚守不退,直到天黑才主动撤出阵地,转移到新的防御位置。
1947 年 1 月 5 日北满我军为配合南满作战,发起 “一下江南” 战役,渡过松花江向敌人进攻。
国民党军被迫从南满抽调两个师北上增援,南满的压力顿时减轻。
韩先楚抓住这个机会,命令4 纵各部队集中兵力,向敌人的薄弱据点发起进攻。
1 月 10 日11 师攻克通化以南的集安,歼灭敌人一个营。
12 月 12 日10 师拿下本溪以东的赛马集,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1 月 15 日陈云在临江召开南满分局会议,总结一个月来的作战情况。
他指出:“4 纵深入敌后,3 纵坚守正面,南北满相互配合,已经初步扭转了南满的被动局面。但敌人的主力还在,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会议决定,4 纵继续在敌后活动,牵制敌人兵力;3 纵则休整补充,准备迎接敌人的新一轮进攻。
1 月 20 日国民党军在北满受挫后,又将主力调回南满,集中 5 个师的兵力,向临江发起第二次进攻。
萧劲光命令3 纵在正面阻击,同时调 4 纵 11 师回援。
1 月 25 日4 纵 11 师与 3 纵 7 师在临江以东的三源浦会合,共同迎击敌人。
战斗中韩先楚亲自到前线指挥,命令部队采取“诱敌深入” 的战术,将敌人引入预设的伏击圈。
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我军伏兵四起,轻重武器一齐开火,敌人顿时乱作一团。
经过五个小时的激战,我军歼灭敌人2000 余人,缴获大炮 10 门、机枪 50 余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进攻。
2 月 13 日国民党军不甘心失败,又调集 4 个师的兵力,第三次进攻临江。
此时4 纵 10 师、12 师还在敌后,南满我军兵力不足。
陈云与萧劲光商议后,决定再次请求北满我军配合。
2 月 21 日北满我军发起 “二下江南” 战役,国民党军再次从南满抽调兵力北上。
韩先楚抓住敌人兵力空虚的机会,率领4 纵主力回师南满,于 2 月 25 日在通化以北的柳河设伏,歼灭敌人一个团,缴获粮食 20 万公斤。
3 月 2 日国民党军调整部署后,第四次向临江发起进攻。
这次敌人集中了6 个师的兵力,分三路推进。
萧劲光将南满我军分为三路,分别迎击敌人:3 纵 7 师、8 师阻击中路敌人;4 纵 11 师阻击东路敌人;4 纵 10 师、12 师阻击西路敌人。
战斗打响后各部队顽强抵抗,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拉锯战。
3 月 5 日北满我军发起 “三下江南” 战役,国民党军被迫撤退,我军乘胜追击,歼灭敌人 3000 余人,缴获大量物资。
至此,南满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从1946 年 12 月到 1947 年 3 月南满我军在陈云、萧劲光、韩先楚等人的指挥下,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进攻,歼灭敌人 4 万余人,巩固了南满根据地,为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4 月 10 日辽东军区在临江召开庆功大会。陈云在会上说:“南满保卫战的胜利,是全体指战员英勇作战的结果,更是七道江会议上大家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的结果。韩先楚同志主动承担敌后作战任务,为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韩先楚则谦虚地说:“这是 4 纵全体将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陈云同志的正确领导,没有 3 纵的正面配合,我们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此后韩先楚与陈云在东北战场上继续并肩作战,从辽沈战役到平津战役,两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他们在南满保卫战中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和担当精神,也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热点资讯
- 娱乐圈镜头下4位清瘦男星,粉丝呼吁多吃点饭,保持健康状态
- 张予曦毕雯珺同框引热议:颜值组合谁不爱?
- 防弹盾牌透射比分析
- 中国科学家找到参与哺乳动物再生的首个分子开关
- “库存压力的猫变了!网友发现背后的大秘密”
- 主文件表损坏怎么办?数据恢复全流程解析
- 树叶粉碎机的核心功能和特点
- 时光从不败美人!王祖贤温哥华近照曝光,全黑LOOK气场全开,
- 月球下的人, 听着月球上的声音~
- 杨洋新角色韩立引期待,演技细腻获好评,努力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