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揭秘日本第一权贵家族藤原氏的崛起历程

点击次数:151 发布日期:2025-09-11 23:32

奈良时代在日本历史上仅持续了84年,其时间与中国的中唐时期大致相当,涵盖了开元盛世至藩镇割据等重大历史事件。飞鸟时代建立的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至奈良时期已逐渐游离于实际政治运作之外。原本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家族影响力不断被新兴贵族削弱,至此朝堂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天皇甚至一度成为象征性的存在。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藤原氏家族崛起,并最终主宰了日本政治近四百年,成为最为显赫的权门之一。

本篇聚焦于藤原氏的真正奠基人藤原不比等。

若论飞鸟时期,苏我氏必被提起;至奈良与平安年代,藤原氏则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中臣镰足,作为大化改新运动的核心推手,于天智天皇掌权时备受宠信。作为与中国唐代交流最为密切的时期,日本逐步由封闭走向开化,而大化改新正是这种转型的表现之一。

中臣镰足于公元669年病重时,天智天皇曾亲至探望,并赐予“藤原朝臣”之氏姓。藤原,为新的氏族名;朝臣,代表其贵族身份。从此,藤原氏名正言顺地登上历史舞台。

自古以来,日本通过氏与姓区分贵族集团,并以此构建政治等级体系。氏即血缘组织,首领称氏上,相当于中国家族中的族长,而姓则具有尊崇与身份区分的意义。随着天皇权力的集中,赐姓、夺姓成为管理豪族的重要手段。虽然大化改新后,氏姓制作为统治架构已被废止,但氏姓对社会身份的影响仍深植人心。

684年,天武天皇推行“八色姓”制度,将全国贵族划分为真人、朝臣、宿祢等八个等级,真人专属天皇一系,朝臣则赐予贡献卓著的非皇族。中臣镰足家族获封朝臣,可见天皇的特殊青睐。

据史载,中臣镰足有两子三女(可能还不止),长子藤原真人曾东渡中国深造,研学佛法二十三年,被誉为学问僧,奈何英年早逝。次子藤原不比等,则承起家业,为家族奠定百年荣光。至于女儿们,则多与皇室联姻,两人嫁给天武天皇,一人嫁于弘文天皇(后被天武篡夺皇位,类似明初靖难之役背景)。

民间还流传一则颇为奇特的传说,称天智天皇曾将怀孕的宫女赐给中臣镰足,并破例表示:若生男则认作镰足之子,若生女仍归皇室。此女随后产下一子,即藤原不比等。如果传说属实,藤原不比等实为天智天皇庶子,其后家世发达便顺理成章。在日本宫廷历史中,道德消解与亲缘错综,自有其现实基础。

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引发继承权之争。壬申之乱爆发,最后改革派的大海人皇子(即天武天皇)战胜保守一方的弘文天皇登基。中臣镰足的堂兄弟金因站错队伍被杀,全族衰败,年仅十三岁的藤原不比等幸得年幼未涉政事,得以苟全性命,从最底层基层官员慢慢起步,仕途艰难。

天武天皇在位期间,藤原不比等低调沉潜,仕进轨迹鲜有记载。直至持统天皇登基,新的转机才出现。持统天皇,即天武皇后的身份,在日本女性天皇史上亦具特殊意义,可与中国的武则天相提并论。日本皇位继承素无嫡长制的严格落实,每每过渡阶段,常见女主执政,以待皇位继承者成长这也成为该时期女性天皇频繁现身的现实原因。

在持统天皇掌政期间,藤原不比等邂逅了改变其人生轨迹的女子县犬养三千代。当时三千代的丈夫美努王常年在外。藤原不比等丧妻后,两人结为连理。三千代在宫中地位特殊,她既是皇孙轻皇子的乳母,又深得天皇和王太后的信赖,遂成为后宫举足轻重的人物。正是凭借这层关系,藤原不比等逐步赢得上皇信任,仕途大有起色。

697年,持统天皇主动让位,由轻皇子顺利继位,是为文武天皇。藤原不比等坚定支持这一安排,据说与草壁皇子(轻皇子之父)私交甚笃,甚至在对方临终前被托付重任。作为重要的辅佐者,他由此获得晋升机会,进入权力核心。

表面上持统天皇让位却仍握实权,藤原不比等深谙宫廷权变,夫妻合力深得宠信。彼时日朝依旧实行“皇亲为政”,以防外姓专权,苏我氏之祸隐忧犹存。藤原不比等于是选择与后宫联姻,通过三千代的影响,令女儿藤原宫子成为文武天皇的侧室。虽受皇室传统影响,非皇族不能为后,藤原宫子一直是名义上的第一夫人,文武天皇实际上亦未另立皇后、妃嫔。显然,这一切背后是藤原氏灵活谋划的结果。

698年,文武天皇下诏,明确藤原朝臣之姓仅归藤原不比等本人所有,其他族人复归中臣本姓。如此一来,藤原家族虽得荣宠,却须依赖皇室,势力一度单薄。

701年,藤原不比等长女藤原宫子为文武天皇诞下皇子(首皇子),而同年,三千代亦为不比等再生一女、即后来的藤原光明子。两位子女一为姑,一为侄,后来双双成为皇后与天皇,足见家族联姻策略收效显著。

在持统上皇掌政期间,藤原不比等不仅深受器重,还亲自主持修订日本律令体系的基础《大宝律令》,标志着日本确立律令国家架构。

703年,持统驾崩,文武天皇亲政,藤原氏家族地位继续稳步提升。不比等的儿子们也陆续崭露头角,家族势力日益壮大。707年,文武天皇早逝,年幼的首皇子难以亲政,天后阿陪皇女暂时继位,是为元明天皇。

708年,元明天皇升任藤原不比等为右大臣,同时褒奖县犬养三千代,赐以橘姓,史称橘三千代。710年迁都平城京,开启奈良新时代,不比等作为右大臣执掌中枢,实为当朝最有权势的重臣。

715年,元明天皇再度让位,其女冰高皇女(后来的元正天皇)继承皇位。此时,首皇子虽已年方十五,具备登基能力,但为维持政权稳定,选择推迟皇权交接,先延续过渡体制,以期减少动乱风险。这一处置方式亦与藤原氏与皇室之间权力消长密切相关。

718年,外界推举藤原不比等担任太政大臣,他则予以辞让。720年,不比等病重,天皇大赦,以祈福无果,终年六十二。元正天皇追赠太政大臣与谥号文忠以示悼念。其后,外孙圣武天皇更以渤海贡品祭祀外祖之墓,孝谦天皇亦下令举国避其名,以示对藤原先祖的尊崇。多次封地晋升、追封荣号,极尽荣耀。

文武、元明、元正三朝对藤原家的特殊信任,既取决于不比等自身才干和橘三千代的后宫势力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皇族为平衡朝堂斗争,扶持外戚势力,防止权力失衡的战略需要。为了首皇子能够顺利继位,三代天皇均有意扶植藤原家族,以巩固新天皇的地位,维护体制平衡。

724年,元正天皇禅位,由外孙首皇子(藤原不比等外孙)继位,史称圣武天皇。随后不久,长屋王事变之后,藤原光明子被册为日本首位非皇族出身的皇后。自此,藤原不比等诸子轮番主政,日本政治迎来“藤原四兄弟”时代。

后续情节尚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