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抗日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抗美援朝

点击次数:147 发布日期:2025-08-22 03:50

在抗日战争的尾声,曾爆发过这样一场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影响了后来的抗日局势,更影响了未来中国20年后的历史。有人曾评价说,正因有了这一场战役,才有了后来的抗美援朝,以及新中国为重返联合国合法席位,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而这场在历史上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战役,名字叫做:豫湘桂战役。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依稀可见到胜利的曙光:在斯大林格勒,150万德军毙命风雪;在阿拉曼,德意联军折戟沉沙;在中途岛,日军的坚船利炮灰飞烟灭。为了早日赢取战争的胜利,划分战后的世界格局,美、英、中三国首脑齐聚于刚在德军兵峰下得以保全的开罗,史称为“开罗会议”。而蒋介石,同样在会议受邀之列,以反法西斯战争亚洲战区总司令的身份参会,这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开罗会议)

在开罗会议上,美、英、中三国元首一致认为,此时日军如困兽犹斗,其精锐部队均在太平洋战场,而中国战场上日军兵力空虚,正是中国部队开展反攻,收复失地的绝佳良机。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希望蒋介石能够指挥国军精锐部队,向华东一带开展反攻,于日军手中收复华东。华东地区距离日本本土最近的上海,仅有690公里,若能被国军部队收复,美军便可以此为据点,直接空袭日本本土,尽早结束战争,而蒋介石则对罗斯福的提议满口答应。但是,令蒋介石和罗斯福都未能料到的是:那时的日本军部,正在酝酿一个前所未有的反扑计划,而开展反扑的地点,正是选择在豫、湘、桂三省。

历经太平洋战场上中途岛战役等一系列的溃败,日军本土已经在那时面临可能被美军远洋舰队封锁的风险。也正是因为如此,强弩之末的日军才会选择试图在华夏大地上开展一次大规模攻势,打通豫湘桂三省至东南亚占领区的陆路交通线,继续为日本的战争马车续命。然而,豫湘桂自南向北横跨100多个城市,面积超出20多万平方公里,若军队在这样绵长的战线上轻举妄动,将有被切断补给的风险——可这也正是日军作战计划的疯狂之处。

1943年秋,一份名为“一号作战”的作战计划在日军内部出台:为确保此次堪称“赌博”这一战的胜利,日军进行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最大规模的陆军动员,将华夏大地上的乙种师团、丙种师团提升为甲种师团,若将特种作战部队和支援作战部队计算在内,单位师团的人数可达2万人以上。而在长期困扰日军的后勤问题上,军部也做出了充足准备:单以飞机的油料,就有半年的存量,调至中国战场的弹药储备也足以陆军使用2年时间。更有67000匹骡马,13000辆运输汽车被用作后勤调度。

1944年4月17日,郑州、洛阳等地区遭到日军1个军,5个师团,3个旅团,共计14.8万人的进攻,而领军者正是在华北地区实行“三光政策”,臭名昭著的冈村宁次。面对着日军突如其来的攻势,国军虽然在1944年春季就有所准备,但却依然难抵蓄谋已久的日军。负责第一战区的国军司令官蒋鼎文,只命令本战区的8个集团军1个兵团,共计40万人,依托黄河防线对日军开展阻击。然而,凭借着装甲和制空优势的日军部队却依然强渡黄河,兵锋直指洛阳。同年5月,日军便以6万兵力占据河南,击溃省内的全部国军,控制了从北京到汉口的铁路,实现了“一号作战”计划的第一阶段。

听闻国军在河南全线溃败后的蒋介石,立即于黄山召开整军会议,在会上他将负责第一战区的司令官蒋鼎文、副司令官汤恩伯革职。除了因二人指挥的国军在前线吃了败仗外,蒋介石将二人撤职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据同国军一起撤下的美军、苏军军事顾问汇报,在向河南境外撤退之际,有相当部分国军在途径村庄时烧杀淫掠,致使激起民愤。号称“水旱蝗汤”的汤恩伯更是在行军途中遭农民缴械,他本人化身成伙夫才得保全性命。

然而,蒋介石在黄山的整军却并未能挽救国军的整体颓势。在日军成功控制京汉铁路之后,便开展起了“一号作战”计划中的第二阶段:以打通湘桂铁路为目标,进攻长沙、衡阳。自1937年全面抗战以来,长沙是蒋介石为国军树立的“抗战标杆”,三次长沙会战日军都未能完成战略目标。而当时镇守长沙的国军将领,正是创造“天炉战法”的薛岳。而指挥日军,进攻长沙的将领,则是此前便参与过三次长沙会战的横山勇士。

但是,此时镇守长沙的薛岳,既没有料到1943年常德会战后不久,日军便会开展第二轮大规模进攻,也没有料到河南前线国军竟于短短三周之内,便遭溃败,于是只能仓皇迎战。虽然在此战中薛岳指挥的国军曾重创日军第11军5万余人,但是在同年6月,长沙依然被日军攻破,豫湘桂战役中的第二阶段作战自此结束。

(豫湘桂战役期间的日军)

长沙沦陷后,日军距离实现“一号作战”计划的目标仅剩下了广西这“最后一公里”的路程。而当时的广西也正是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二人的地盘。在攻陷长沙,占领湖南以后,日军冈村宁次所属部和横山勇便合兵一处,对广西桂林、柳州等地开展进攻,而国军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和此前被革职的汤恩伯,共合兵20万人,驻守广西省内的各处战略要地。

然而,此前屡战屡败的国军已丧失斗志,而桂系军阀也不愿调集精锐兵力,对日军进攻开展积极防御,致使当年11月,桂林、柳州等地宣告失守,而美军支援国军的陆军航空队30架支援机也在这一战中被日军所摧毁。在桂柳战役结束后,日军便打通了从华中至越南的交通路线。

在1944年,世界各地反法西斯战场都节节胜利,捷报频传之际,国军却在豫湘桂三省战场上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溃败,国军在37天内连丢38城,2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4个省会,140多个城市落入日军手中,6千万华夏儿女遭侵略者铁蹄蹂躏,这使得豫湘桂战役在史学界又被称之为“豫湘桂大溃退”。

为什么国军会在这一战中败得如此惨烈?常言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豫湘桂战役中,国军的大溃退,究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要归咎于国民党蒋家王朝的腐败:当时抗日战争已历时7年,因日军侵略,国统区的税源因此大大萎缩,又因连年战乱,蒋家王朝的财政早已十分困难。为挽救财政颓势,蒋家王朝将法币政策一改再改,终致使国统区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不仅民不果腹,国军士兵军饷发放也成问题:当时国军少尉军衔排长的月薪为42元法币,而当时街头的一碗面就需3元法币。

而以汤恩伯兵团为代表的国军部队,吃空饷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致使国军战斗力低下,民众对腐败的国军在那时更是深恶痛绝。而从战术上来看,薛岳发明的“天炉战法”虽能让国军在长沙、衡阳战场上屡屡重创日军,但天炉战法的作用,是建立在日军对城市采用钳形攻势,孤军深入的基础上。而历经三次长沙会战的兵败,日军也在豫湘桂战役之中吸取了教训,并未深入“天炉”,而国军则因此前作战的胜利而对战法毫无改进,这也是豫湘桂战役中国军失利的另一重要原因。

国军在豫湘桂的大溃退,在国际上引发了连锁反应。当这一消息传至美国国内时,美国媒体界舆论哗然,更是报纸直接批评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声称其“支援了一个在中国已丧失民心的军队”,而蒋介石身旁的美方军事顾问史迪威更是秉笔直书:建议美国不要在国民党的身上投注没有意义的努力。最终,罗斯福意识到依靠国军击溃中国战场上的日军残部已不可能,于是便有了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这一次,蒋介石并未在会议受邀之列,而在这次决定二战后世界格局的会议上,罗斯福为减少美军伤亡,早日结束战争,向斯大林提议苏军出兵东北,消灭驻华关东军。而作为出兵条件,英、美默许了苏联在出兵之后保留此前在东北的大部分权利,也正因如此,才为后来我军的抗美援朝埋下了伏笔。

(雅尔塔会议)

而在此次会议上,对中国的另一个重要影响便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在蒋介石的国军经历豫湘桂溃败后,英、苏两国均反对蒋介石统领的民国拥有五大常任理事国的身份,不过罗斯福却是极力维护蒋介石的民国政权在五常中的地位。然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却并未遵守雅尔塔会议上的承诺。直至1971年,新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才得以恢复。

在战场的另一端,虽然日军获得了豫湘桂战役的胜利,然而却依然输掉了战略:在豫湘桂战役期间,日军因调集大量兵力投注于中国战场,致使太平洋战场空虚,美军在日军实行“一号作战计划”期间,成功夺取塞班岛。而这一岛屿上的空军基地,同样可对日军本土进行战略轰炸。1945年8月,两颗分别在广岛、长崎冉冉升起的蘑菇云,更是敲响了旭日帝国的丧钟。

而在华夏大地上,虽然日军夺取了豫湘桂三省,但这也意味着日军需要部署更分散的兵力镇守不同铁路和城市要点,而这些铁路和城市要点则遭到了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的沉痛打击。在国军于豫湘桂地带大溃退之际,晋察冀边区却接连收复村庄9000余个,晋冀鲁边区连续解放县城11座,晋绥边区收复村庄3100多个,山东军区连续解放县城八座,从日军铁蹄下得以拯救的民众更是超过500多万。战争的结局,已向世人证明,华夏大地的人心究竟倾向何处。而这也让几年后风云未卜的解放战争,实际上在那时就已经有了答案。